黎東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諸葛亮知道了魏方的三路大軍即將到來以後,卻並不呆待在漢樂兩城作&ldo;死守&rdo;的打算(有些人,每每以自己&ldo;死守&rdo;某地,或叫人&ldo;死守&rdo;某地為得計。其實,守的目的不應該是求死,而應該是求生。守也應該有&ldo;時間上的限制&rdo;。任何一個地域與地點,都只應該守上某些日子或某些小時,以配合友軍的其他行動。在指定的時間以內,當然是雖死亦所不惜;出了指定時間之外,而仍留在那地域或地點等待死,則不僅是無謂的犧牲,也是一種損耗國家兵力,違抗上級命令的行為)。
諸葛亮當年於馬謖失去街亭之時,不曾&ldo;死守&rdo;西城。諸葛亮極有軍事學識,他深知道,打仗要以攻為第一義;守是幫助攻的。為了攻而守,是對的。不是為了守而守!
諸葛亮在建興八年大軍壓境之時,不肯把主力留在南鄭或漢樂兩城,而集中在(洋縣之東二十華裡的)赤坂。在赤坂,他可以靈活地應付三路魏軍之任何一路,或所有的三路。
這三路魏軍,卻一路也不曾到來。原因是,天公下了大雨,一連下了三十幾天。斜谷與子午谷的棧道,以及襄陽洋縣之間的漢水兩岸的道路,都被大雨沖壞了。
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下詔書給曹真、張郃、司馬懿,叫他們撤退。討伐&ldo;西蜀&rdo;的事暫時作罷。
這一年(建興八年),陝南是雙方劍拔弩張,處在大戰的前夕,而實際上並無接觸。在西邊,新被蜀漢收入版圖的武都、陰平兩郡,卻發生了戰事,規模雖小,而打得相當激烈。魏方的主將是&ldo;雍州刺史&rdo;郭準;漢方的主將是鎮遠將軍魏延。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上了演義著者的當,以為魏延是壞人。&ldo;腦後有反骨&rdo;,而且打仗的本事平常,老喜歡與黃忠爭功,其實,魏延這個人極忠心,極勇敢,而且深受劉備本人與諸葛亮的賞識(魏延是行伍出身,為人粗豪。這時候的軍階,是&ldo;牙門將軍&rdo;)。
劉備在自稱漢中王之時,就不用別人,而用了魏延坐鎮漢中。劉備給魏延的官職是:&ldo;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rdo;。
諸葛亮在建興五年帶了十萬人來到漢中,特地選用魏延為&ldo;督前部&rdo;(先鋒司令)。叫他兼為&ldo;丞相司馬&rdo;。這丞相司馬,是諸葛亮為了魏延而新設之官,地位相同於丞相長史(秘書長)。在事實上諸葛亮是以丞相身份,兼為統帥,而魏延是以&ldo;丞相司馬&rdo;的兼職,做了統帥部參謀長或參謀處處長的事。魏延的本職,是&ldo;督前部&rdo;,先鋒司令,因此,才在&ldo;雍州&rdo;與魏方的郭淮交鋒。
魏延在(甘肅省西南部的)陽溪與郭淮的主力相遇,把郭淮打得潰不成軍。諸葛亮得到捷報,很高興,保薦魏延由鎮遠將軍升為&ldo;前將軍&rdo;;同時封他為南鄭侯。這南鄭侯是&ldo;縣侯&rdo;的一級,比&ldo;鄉侯&rdo;與&ldo;亭侯&rdo;大。
在魏延軍中,輔助魏延的高階軍官之一吳懿,也升了官。吳懿是劉備的吳皇后的哥哥;陳壽《三國志》把他的姓名寫成&ldo;吳壹&rdo;,為了避司馬懿的&ldo;諱&rdo;。
這建興八年的陽溪之役,可以稱為諸葛亮的第四次戰伐。我在以前說過,諸葛亮並未&ldo;六出祁山&rdo;,而僅僅&ldo;兩齣祁山&rdo;。他北伐倒可以說是有六次。其實,北伐也並非有六次,而只有一次;重要的戰役,可以說是有六次。第一次,建興六年春天的街亭之役。第二次,建興六年冬天的陳倉之役。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