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東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冬天,諸葛亮又從散關北上,圍住了陳倉(寶雞)。守陳倉的魏方將領郝昭,也守得極穩,諸葛亮破不了它,只得於糧盡之時退兵,卻能在撤退之時略加布置,叫魏方的追擊將領王雙,中了埋伏,被斬(諸葛亮屢次伐魏的經過,以後還要細說)。
孫權這一方面,為了配合諸葛亮的攻勢,曾經於五月間叫鄱陽郡太守周魴向魏方詐降,騙曹休率兵來迎接。曹休在八月間來了以後,孫權叫陸遜在(安徽潛山東北的)石亭,給曹休軍隊攔腰一擊,把曹休打敗。九月,曹休病故,可能是因敗得太慘而氣死的。
再下一年,曹叡的太和三年,劉禪的建興七年,孫權的黃武八年,公元229年。諸葛亮又在春天採取攻勢,叫大將陳式拿下了武都與陰平兩個郡,而且新造兩個城:一個是今日沔縣東南的漢城,另一個是今日城固縣城所在地的樂城。
孫權獲得鼓勵,便終於拿出勇氣,在四月丙申日自稱皇帝,改元黃龍。所以,就吳的曆法來說,這一年正月至三月,是黃武八年。四月丙申日至年底,是黃龍元年。
諸葛亮抓住機會,派遣位居九卿之一的陳震,到東吳去慶賀孫權稱帝(陳震的官職是衛尉)。
不久,漢、吳就締結了盟約。
陳震這一去,就實現了雙方都盼望已久的同盟。
同盟的目的,是共同消滅曹叡的魏國。為了確定雙方將如何均分魏的領土:彼此同意,以豫、青、徐、幽四個州給吳,兗、冀、並、涼四個州給漢(蜀漢)。中國在東漢之時,原有十二個州與一個司隸校尉部。這時候實際上魏有八個州,吳、蜀各有兩個州不到,吳有揚州與荊州的一大部分,蜀有益州與涼州的兩個郡。司隸校尉部完全在魏的掌握之中。吳、蜀雙方決定:滅魏以後把司隸校尉部平分,以函谷關為界。雙方還不曾戰勝魏國,就先把魏國的領土如此分得乾乾淨淨,似乎把如意算盤打得太早,卻也不失為坦白老實。
漢吳同盟的盟書,全文被儲存在《三國志&iddot;吳書&iddot;吳主傳》裡面,這是一篇極有趣味的&ldo;原始資料&rdo;。
盟書首先敘述漢朝的&ldo;皇綱失敘&rdo;,以致&ldo;國柄&rdo;先後被董卓與曹操劫奪,而曹操死了以後,大權傳給了曹丕,曹丕&ldo;偷取天位&rdo;,篡了漢朝。曹丕死了以後,又有曹叡這個&ldo;麼魔&rdo;繼續作惡,&ldo;阻兵盜土&rdo;。當年高辛氏徵討共工,虞舜徵討三苗,現在,滅掉曹叡與捕捉他的徒黨的責任,不由漢、吳雙方來擔負,有誰能擔負呢?
因此,漢、吳雙方必須先立一個盟誓,聲討曹叡的罪惡,同時把曹叡的土地&ldo;奪&rdo;來,由吳、漢雙方分掌,讓曹叡統治下的各地區人民,知道他們將要屬於哪一國。漢、吳雙方雖則是已經互相信賴,卻也不可沒有書面的約定,說明曹叡的土地如何分割,以免將來於勝利之後發生誤會:&ldo;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rdo;
盟書最精彩的一段,是關於語葛亮的一段。它讚美諸葛亮,而沒有一句話提到吳國的丞相或漢、吳兩國的國君。這是中外古今任何條約所沒有的特殊文字:&ldo;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rdo;
盟書的作者,或孫權本人,之所以如此推崇諸葛丞相,原因是:發起這個盟約的不是別人,而是諸葛丞相。
盟書的主要部分,是下列幾句:&ldo;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rdo;雙方一致對魏。至於雙方彼此之間,當然應該&ldo;互不&rdo;侵犯:&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