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第1/3頁)
張雄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0月8日,毛澤東發布命令,正式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因為東北邊防軍指揮機構一直沒有建立起來,這時,彭德懷已經沒有充裕的時間來重新組織了。軍委決定以邊防軍所屬13兵團指揮機構升格為志願軍總部。10月18日,軍委發出命令:&ldo;彭德懷的臨時指揮所與兵團部合併,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洪學智、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方為參謀長。&rdo;第二天,東北邊防軍以志願軍的名義正式跨過鴨綠江出戰。
根據時間可以看出,彭德懷被任命為志願軍司令員是很緊迫的。而讓粟裕以及後來的擔任司令員是有充分的時間考慮和準備的。《抗美援朝戰爭史&iddot;第一卷》說:&ldo;中央政治局會議同時討論了志願軍統帥的人選,早在邊防軍組成後,中央和軍委曾考慮在邊防軍出動時,由粟裕或出任統帥,但和粟裕均有病在身,不能掛帥出征。彭德懷臨危受命,對此沒有思想準備,但堅決服從中央的決定&rdo;。
粟裕沒有就任東北邊防軍的司令員兼政委,給抗美援朝作戰帶來了兩個極大的不利影響。第一,因為這個關鍵位置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留給粟裕的,所以邊防軍的司令部一直沒能組建,代替他暫時指揮邊防軍的高崗沒有(也不熟悉)進行實質性的備戰工作,更多的作用是負責後勤準備。邊防軍的訓練工作則僅僅依靠13兵團的兵團部組織。這樣的做法對於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的影響還不大,因為13兵團以前就有東北作戰經驗,調到東北的時間又早,對入朝作戰有準備。兵團部也可以具體指揮到各軍,後勤補給也熟練。可是兵團部畢竟是兵團部,輻射力有限,和野戰軍司令部(邊防軍司令部)有根本的區別,無法很好地照顧各個兵團之間的協調。這一點從9兵團入朝就開始表現出來,一直延續到第5次戰役。具體表現便是調動混亂、後勤不力、各部隊不熟悉戰場和敵軍、指揮部不熟悉各兵團戰鬥力。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13)
第二就是由於彭德懷是臨時上任的,從未到過東北的他不很熟悉戰場,既不熟悉敵人,也不熟悉參戰部隊,同時也沒有整體作戰計劃。正如他本人所說:&ldo;我從未打過這樣的仗,既不明敵情,又不明友情,根本不知道聯合國軍進到什麼地方。&rdo;可以假設,無論是粟裕1950年7月或1950年9月初就趕赴東北,便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他們勢必要帶去一套野戰軍司令部的人員(粟裕本來已經在華東軍區司令部選配指揮部的參謀、通訊班子),並對朝鮮局勢密切關注,時刻根據變化來判斷戰場態勢,並對中國軍隊入朝所需的人數、火力配備、後勤保障、出國時機進行統籌安排,並及時發現問題,迅速改進。因為粟裕、均不能到位,使本來應該由東北邊防軍司令部做的事情,都靠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和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在北京完成,這樣的缺點是遠離前線,脫離實際,反應週期過長。這是歷史永遠不能彌補的遺憾。
在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的同時,中央為了早日恢復粟裕的健康,與蘇聯協商,決定粟裕去蘇聯繼續治療。1950年11月2日,粟裕抱病出席在上海召開的華東軍區高階幹部會議,並作了《主次戰場與現代化戰爭》的講話,就抗美援朝中的主戰場與次戰場、突擊方向與牽制方向、持久戰與速決戰等軍事戰略以及軍隊的現代化建設與如何應對原子彈等問題,提出了精闢的見解。對中央安排他去蘇聯治療,他在會上說:&ldo;我感到不安,因為時局緊張,任務很緊迫。只有等休養好了,再回來同大家一道工作。&rdo;由衷地表達了自己對因病未能率軍出征朝鮮的自責之情。
1950年12月,粟裕到達蘇聯。在莫斯科經過1個月的初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