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是在經歷了這樣一個邏輯過程之後,劉勰在《情采》篇提出: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
很顯然,這裡的“神理之數”,正是“自然之道”在創作論中的體現。也就是說,正因為文學的發生遵循著“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自然之道”,所以文學的創作規律也就必然是“五情發而為辭章”的“神理之數”;而在我們看來,它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我們在下面即將要論述到的“神思之理”和“性情之數”。
二
首先是“神思之理”。
按“神思”一詞,並非劉勰首創。孫吳華核《乞赦樓玄疏》即有“宜得閒靜,以展神思”之說;曹魏陳思王曹植《寶刀賦》更稱,工匠“據神思而造象”;稍後於劉勰的南梁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也說:“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不窮。俱五聲之音響,而出言異句;籌萬物之情狀,而下筆殊形。”可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神思”已是一個引起了普遍注意的文藝創作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因而論創作,不可不論“神思”。劉勰雖未明言“屬文之道,事出神思”,但他以《神思》為下篇第一章,其對“神思”問題之重視,已在不言而喻之中。
那麼?什麼是“神思”?
劉勰自己是這樣解釋的: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從劉勰的這一解釋可以看出,第一,“神思”不是感知,而是一種與不在眼前、即並非直接刺激感官的“事物”打交道的心理活動,這就是所謂“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因此,第二,它有一種突破直接經驗的功能,使主體處於超越時空的自由狀態之中,這就是所謂“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第三,它又不是推理。也就是說,這種心理活動的材料不是概念,而是有聲(珠玉之聲)有色(風雲之色)的“意象”。在這種心理活動中,主體暫時超脫了客觀世界直接經驗和理性世界思維模式的束縛(“夫神思方運,萬途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以其超越時空的高度自由,翱翔於意象世界之中,“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很顯然,劉勰的所謂“神思”,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形象思維”或“藝術想象”。
第四章 神思之理(3)
劉勰認為,文學創作首先就是這樣一種形象思維或藝術想象活動。當然,文學作為“五情發而為辭章”的“情文”,是以運用語言媒介來表現、傳達“情性”為特質的。但是,“言授於意”而“意授于思”,即首先是運用“神思”構成“意象”,然後才是運用“辭令”再現“意象”。“情性”的傳達為什麼必須透過“意象”這個中介,我們下面還要講到。總之是,當論及文學的特質時,劉勰注重的是“情性”;而當論及文學的創作時,劉勰注重的則是“神思”。
這就將中國美學中的文藝創作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美學對藝術創作活動的描述,歷來有注重主體心理活動的傳統。不過,以“詩言志”為代表的傳統表現理論,首先注意到的還是審美情感的發生和表現,即如《禮記·樂記》談到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之類。曹丕《典論·論文》為這種傳統的表現理論增加了一個重要內容:氣質,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