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明和馬爾克思此時已經登上了外星飛船的表面,站在了一個據說是艙門的結構面前。
這個艙門有些小,只有一米來高,八十來公分寬的樣子,科研人員開啟艙門之後,李明和馬爾克思小心的鑽了進去。
飛船內部的空間十分狹小,只有不到三米的高度,直徑也最多隻有六七米,這說明這艘飛船是雙殼體,內殼和外殼之間有不小的空間。前方的幾個觀察口下面是一個操作檯,操作檯前面並排擺放了三個座椅。
至於其他面則都是封閉的,內壁上充斥著各種奇怪的類似把手,線路一樣的構造,看不出具體的功能。
在飛船的尾部,李明看出了明顯的拼接痕跡,從痕跡上判斷,這艘飛船上曾經有個直徑約3米的大窟窿,後來被米利堅用其他材料給填上了。
旁邊的科研人員介紹起了關於這艘飛船的詳細資料。
這艘外星飛船就是歷史上十分出名的羅斯威爾事件中的那艘,當初米利堅政/府發現它的時候已經破損嚴重,為了掩蓋訊息,米利堅又向外宣佈了各種假訊息,諸如飛碟有三艘,諸如不是飛碟,是熱氣球之類的。
真真假假的訊息混合在一起,把事件的真相掩蓋了下去。
而經過多年的修復,米利堅已經摸清了許多關於飛船的科技方面的東西,並且成功的將之用在了航天事業方面。
但是復原之後,米利堅科學家們發現,飛船的動力系統明視訊記憶體在缺失,飛船尾部的大窟窿可能原本就是主動力源和能量源的所在,但是已經不知所蹤了。
上面留有的幾個引擎雖然比人類現在的科技還要強上不少,但是還不足以讓飛船實現遠距離星際航行,最多隻能算是個輔助引擎。
當然,就算是這幾個輔助引擎,米利堅研究到現在也只是摸到了一些門路,進行了初步的仿造和應用,距離真正的吃透還有一段距離。
直到不久前,情報部門把華國可能存在反重力引擎的訊息通報過來之後,51區的科研人員才大膽推斷,華國的那個反重力引擎正是這艘飛船缺失的主動力源。
後面的各種手段談判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李明掃視了一圈飛船內部之後,看向了馬爾克思。
“你怎麼看?”
馬爾克思搖搖頭。
“我也不太清楚,這個風格確實不像是藍星的,材質也不像。”
李明對著介紹的科研人員問道:“這艘飛船上的乘客呢?”
“死了。”
科研人員一攤手,繼續說道:“當時一共發現了三名外星人,就在這裡面,都是當場死亡,屍體的話在隔壁。”
“可以帶我們去看看嗎?”
“可以。”
鑽出飛船之後,李明和馬爾克思在隔壁見到了兩具浸泡在透明容器之中的外星人屍體。
他們看上去很瘦小,只有一米來高,腦袋很大,眼眶也很大,眼睛估計是因為長時間的浸泡,呈現灰白色,渾身光潔,沒有明顯的性特徵。
“怎麼只有兩具屍體?”
面對李明的問題,科研人員一聳肩。
“你知道,當時發現他們之後,科學家們都特別的興奮,迅速就對其中一具屍體進行了解剖。”
“你要知道,在那個時候,解剖的手段,還都比較,額,粗糙。再加上這些外星人的身體都特別的堅固,所以···”
李明看了看旁邊幾個小罐子裡的各種零件,表示瞭解。
馬爾克思則是仔仔細細的觀察了兩具屍體,又研究了一下那些單獨的零件,最後走到李明面前肯定的說道:
“不是藍星生物,但應該也不是我們當初遇到的那種。”
有了馬爾克思的肯定,李明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