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古人對人體生命構造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直到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周邊一些落後的少數民族尚有此習俗,《魏書·獠》記載說:“獠者,蓋南蠻之別種……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祠。所殺之人,美鬚髯者必剝其麵皮,籠之於竹,及燥,號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
殺俘虜以祭祀的歷史現象,持續了近千年,在這樣漫長的歷史中,即使不是有意去積累,人體解剖的知識也相當豐富。甲骨文的心字說明,中國人不但知道心的確切形狀,而且知道心與血液迴圈有關,甚至知道有幾條血管出入心臟,故有“心有七竅”、“心有四支”之說。
很可能中國古代的解剖學成就要遠勝於今天,《靈柩·經脈》曰:“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視之。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氣之多少,十二經絡多血少氣,皆有大數。”當代的解剖學有一些就無法證明,比如關於“氣”的問題,我們不知道“氣”究竟是什麼,可是在這則記載中,當時的人卻不但知道“氣”是什麼,更知道“氣”有多少。經絡我們也無法證實,但文中卻明確記載,經過解剖可以知道經絡的長短,真是不可思議。可見中國的解剖學十分發達,但它的解剖方法、手段肯定與今天不同,它能解剖到我們今天無法證實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可以量化,即“皆有大數”。
不但如此,中醫古代的外科手術也相當發達。相傳黃帝手下有一名醫,叫俞跗,此人能依據五臟腧穴,割裂面板,解開肌肉,將人體的經脈調理順暢(不知道他是怎麼看見經絡的),他還能開啟顱骨治療裡面的疾病,甚至可以培煉病人的精氣。至於疏理膈膜,沖洗五臟六腑,更是小菜一碟。
還有一位名醫叫伯高,更是一位解剖學專家,他曾仔細測量過人體各部位骨骼標準尺度,並以此計算經脈的長短。最有意思的是,他還向黃帝詳細講述了人體各消化器官的大小、長短、部位和容量,他提出的消化道與食管長度的比例數同現代解剖學得出的結論基本相等。
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有它自己的脈絡,新知識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看看物理學的發展吧,我們從平面幾何,發展到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波爾的量子力學,哪一次的進步不是站在歷史的肩頭?久而久之,我們形成了一種思維,認為違背這一規律的知識都值得懷疑。然而,當我們以這種思維來看待中醫理論的時候,我們內心的衝突將無法表述。
如上所述,中國古代有極為發達的解剖學,這是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如果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一套醫學理論,那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怪就怪在,我們的祖先居然將自己辛苦得來的知識棄之不用,他們建立起來的醫學竟然與解剖學沒有必然的聯絡。
第一、中醫人體臟器與解剖學不相符。幾千年人體解剖的經驗告訴我們,肝在腹部的右方,這是千真萬確的。但中醫卻告訴我們:現代解剖學講得不對,應該是“左肝右肺”。明朝大醫學家朱溪丹曾有一治療肝病的方子,名字就叫“左金丹”。更有甚者,中醫裡還有在解剖刀下根本就不存在的器官。比如說,中醫認為人有六腑:大腸、小腸、膽、膀胱、胃、三焦。前面五項都可以從解剖學上證實,而最後一項三焦腑,不論是用CT、X光、彩超,還是剖開肚皮看一看,保證找不到三焦,在這些手段下它根本不存在。
第二、中醫臟器間的聯絡與解剖學不相符。中醫的各臟器是一張相互關聯的大網,因此它的臟器功能比解剖學要大得多。例如,心與腎各有不同的功能,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解剖學上沒有發現它們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可中醫偏偏說心腎相交,水火相濟;肺與大腸,一個管呼吸,一個管消化,但中醫卻要說“肺與大腸相表裡”,治療便秘可用清肺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