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文軒主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表哥文同寄來了自己的詩作,蘇軾答詩並回簡,順便向表哥求畫墨竹。
因為,在蘇軾眼裡,大表哥的墨竹真是到了“胸有成竹”的地步。
生於蜀地的蘇軾及文同,打小就對竹子的習性較為熟悉。蘇軾認為,竹子自長出一寸長的時候,它該長多少的葉片和竹節都已經是與生俱來的。而古往今來的畫竹之人,往往是一節一節地畫,一筆一筆地添,這樣就難以畫出竹子成熟完整的神韻。
大表哥因為畫墨竹名聲在外,所以上門求畫者絡繹不絕,來者往往會饋贈一些白絹作為潤筆之資。
時間長了,文與可就難免厭倦起來,早已淡泊名利的他,索性將這些上好的白絹做成家人們穿的襪子了。他還告訴前來求畫之人,說自己的畫竹技法已經全部傳授給了遠在徐州的蘇軾了(把皮球踢給了表弟蘇軾)。
這在當時計程車大夫圈子裡,成為了一時的笑談。
對於蘇軾的請求,大表哥將自己精心所畫的《篔簹谷偃竹》贈給了蘇軾,篔簹谷位於文與可之前任職過的洋州。
蘇軾想起來有一次與大表哥之間的詩詞唱和,其中蘇軾的詩中有“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篔簹谷》)”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漢水上的竹子,像蓬草一樣,既多又賤,在砍除的時候,連竹筍都不放過。料想生活貧寒,又飢又饞的文太守,砍竹筍充飢,已非一日,吃進肚裡的的竹子不知有多少,想必渭水岸邊上千畝的竹子都被吃進他肚子裡了吧。
誰知,當天文與可與妻子正在篔簹谷中游玩,晚飯燒筍而食,開啟蘇軾的來信一讀,失聲大笑把飯竟噴了一桌子。於是,關於蘇軾與文同的四個成語典故就應運而生了:清貧太守、渭濱千畝、胸有成竹、大笑噴飯。
讓人沒想到的是,令蘇軾一向極為敬重的大表哥文同次年於陳州病逝。
這時候,遠在湖州任上的蘇軾在一次翻曬書畫時,又無意間見到了文與可的《篔簹谷偃竹圖》,蘇軾禁不住放下畫卷,以至於失聲痛哭。
元豐元年(1078),五月四日。
朝廷正式下詔,獎論以蘇軾為核心的徐州領導班子加固徐州城的扞水之功,該詔書還被徐州府鐫刻於石,以為勒記。同時被降詔獎論“立堤救水,城不得沒 ”的州府還有濟州、齊州和鄆州三州。
蘇軾按君臣之間的禮節,恭敬地上了謝表。
幾天後,京東西路安撫使王克臣(字子難)被改知瀛洲(今寧德蕉城區洪口鄉),由賈昌衡(字子平)接任京東西路安撫使、兵馬巡檢、知鄆州。
這位賈昌衡,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經學家、宰相賈昌朝之弟,真定獲鹿(今屬河北)人。賈昌衡也曾向朝廷舉薦過蘇軾,乞召蘇軾為近侍,但沒能成功。
京東西路提刑孫頎,此時被調任湖北轉運使,當時的李清臣、孔宗翰為京東東路提刑,轄京東東路、京東西路,而孫頎任京東西路提刑。在蘇軾所處的時代,這種各路之間的分分合合,時有發生。
孫頎,一字景修,長沙人,少孤而受教於自己的母親,後官至太常少卿。
高郵人秦觀(字太虛,又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要進京應舉,路過徐州時,在李公擇的引薦下前來拜見蘇軾,這是秦觀與蘇軾的第一次相見。
秦觀將他的詩詞呈給蘇軾,蘇軾翻看到了他的詞,只見章法、句法相對疏朗,而字法尤顯典雅精緻。小秦用疏朗流暢的章法,連線精緻典雅的詞句,使得詞句既較柳永高雅,又不似周邦彥那般凝澀晦昧、難以索解,而是融入技藝又不逞弄技藝,這真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佳境。
秦觀在徐州沒有待多久,便旋即北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