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文軒主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襄陽城,蘇軾破費一百錢買了兩隻雉(山雞),烹煎後一家人食之。
食後,蘇軾突然想到《月令》中所言:(每逢)孟冬,雉入大水(淮水)為蜃。蜃形如蛇而大,呵氣成樓臺。“烹煎雜雞鶩,爪距漫槎牙。誰知化為蜃,海上落飛鴉。”(《食雉》)因此,食後又心有餘悸,把這種想法又表現在詩裡。
就在蘇軾襄陽城裡大吃鯿魚與野雞(雉)之時,喝的酒水自然也絕不會含糊。據後人考證,酒乃襄陽宜城縣當地的特產——竹葉酒,又名竹葉春。
宜城是襄陽的屬縣,位於府南九十五里。
“楚人汲漢水,釀酒古宜城。春風吹酒熟,猶似漢江清。”(《竹葉酒》)宜城縣東二里有金沙泉,其泉造酒甘美,世稱宜城醞。飲罷竹葉酒,蘇軾來不及抹嘴,心中又發出了:“耆舊何人在,丘墳應已平。惟餘竹葉在,留此千古情。”(同上)
蘇軾口中的“耆舊”,語出《襄陽耆舊傳》,又稱《襄陽耆舊記》。此書為東晉習鑿齒所撰,共五卷,主要是記載襄陽郡的歷史人物事蹟、山川城邑和牧守業績等,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集。可惜今已佚。
離開襄陽北上,到了昆陽城(今河南葉縣),又給了蘇軾一次難得的憑弔歷史的機會。
由於兩千多年前在此發生過“昆陽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場著名的戰役,也是王莽歸於滅亡、劉秀得以中興的決定性的一戰。
蘇軾站在農夫碧綠的菜畦上,望著當時的孤城如塊,遼闊曠遠的風沙蒼茫之野,殘存的城門通向四方,故道宛然還在。當年戰爭用於攻防的樓櫓,卻不見一點蹤跡,茫然不知的田農野夫,躬著腰背、旁若無人地正在整畦侍弄自己的蔬菜。面對此情此景,蘇軾提筆作了一篇《昆陽城賦》。
在賦中,蘇軾不由得感到悵然若失:既感慨於那場決定歷史命運的戰爭,也感慨於時光荏苒的歷史變遷。一句“彼野人之何知”,既是對自己的學識和對歷史的精通感到驕傲,又是“野人”不知季節變換而自己卻懷著深沉的歷史情懷,卻也含有“野人”不知歷史,也就不去懷想歷史,而過得逍遙自在的意思吧。蘇軾所謂的“野人”,應該是指活在當下的農人或者世人吧。
葉縣舊屬汝州府,因唐開元年間有個叫王喬的人在此地得道成仙,唐時還一度被置為仙州。
蘇軾遊覽了這裡的雙鳧觀,還聽說了這裡面的一個典故:
唐顯宗世為葉令,而有神仙術的王喬每月逢朔、望之日都要到京城長安去參拜。奇怪的是,顯宗卻沒有見過王喬的車騎,於是就密令下屬暗中觀察。卻見到王喬每次要來前,總有兩隻野鴨自東南方向飛來。在一次又見野鴨飛來之時,用網將其捕獲,結果網中只有一雙朝廷此前賜予的官靴。
這一段子充分佐證了王喬的仙術。在我看來,蘇軾對此種仙術是極為嚮往的,因為蘇軾早年的啟蒙老師就是一位道士!
蘇軾一家人北上途中,未達京師前,一路還遊覽了多處人文景觀:
在汝州潁橋,參拜了潁大夫潁考叔廟。
潁考叔這個人,是鄭國的大夫,執掌潁谷(今河南登封西)。在鄭莊公對其母親武姜發出“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的誓言後, 孝子潁考叔挖了一個隧道,取名“黃泉”, 安排鄭莊公與武姜在“黃泉”見面, 這就是後世聞名的“黃泉相會”。
潁考叔在蘇軾的時代就已經聞名天下了,以至於蘇軾也相信了潁考叔是當地人。其實,關於潁考叔的籍貫問題直到今天仍有爭議。有說是河南登封的,有說是安徽潁上的,還有說是河南許昌的。總之是,人一旦出名,福利就多多。
在尉氏縣,蘇軾遊覽了東南城隅的阮籍嘯臺。
阮籍,世稱阮步兵,字嗣宗,陳留(今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