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文軒主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沿流而下,船過了忠州(今忠縣)即到萬州(今重慶萬州區)。
在萬州武寧縣東南十三里的木櫪山白鶴觀,父子三人又分別現場賦詩“秀”了一把,讚頌了許邁(字旌陽)在此山得道後為民除害,舉家飛昇的光輝事蹟。
到了夔(音葵)州,也就是今天位於三峽之巔的重慶奉節縣,夔州古城裡有一處不忍錯過名勝叫永安宮。
永安宮是蜀漢昭烈皇帝劉備託孤的故址,原為劉備在白帝城的行宮。章武二年(222),劉備率四萬大軍東下,為二弟關羽報仇,遭東吳大將陸遜的火攻連營之計,慘敗後退守魚復縣,遂改縣名為永安,軍營亦名永安宮。
永安宮南面一里地的渚下平磧中,至今據說還留有三國時諸葛孔明修造的八陣圖舊跡。
蘇氏父子舟行此處時,看到這裡的“諸葛八陣圖”原是聚細石而為之,每陣各高五尺,廣度為十圍(成人兩臂環繞的長度大約為一圍),星羅棋佈,縱橫佈局。中間相去各九尺,正中開有南北巷,悉廣約五尺許。
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夏遷居夔州時,夔州已有武侯廟,江邊還有八陣圖,當地人早就有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在夔州的江灘所設。向來景仰諸葛亮的杜甫,不由自主的用了許多筆墨吟詠古蹟以抒懷。《八陣圖》便是其中一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夔州人自古以來最為敬重的就是諸葛孔明,每年的人日(農曆正月初七)老百姓都會傾城出遊,踏行磧上,謂之“踏磧”。
在蘇軾眼裡,諸葛氏一心輔佐劉皇叔恢復漢室,走斜谷而出祁山。可不盡人意的是,六出祁山每每因糧草不繼而功敗垂成。
今日的諸葛亮八卦圖仍箕張翼舒,鵝形鸛勢,象石分佈,宛然尚存。三蜀雪消之際,峽谷水漲,奔瀉而下,氣勢恢宏。但“孔明死已久,誰復辨行列。”(《八陣磧》),在滾滾長江水的沖洗之下,古往今來的多少豪情都在無情的歲月中消失殆盡,“惟餘八陣圖,千古壯夔峽”(同上)。
在諸葛鹽井,蘇軾看到此處並列有鹽井十四口,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口井常空。但每當盛夏水漲,鹽井裡的泉水就會溢位井沿迤邐流入江水中。
二十四歲的蘇軾又從哲學的角度,按五行中鹹入腎,腎屬於水,因此作詩說“五行水本鹹,安擇江與井?”(《諸葛鹽井》),然後筆鋒一轉,又從人性中的貪慾入手,在對世間萬物的索取上永無止境。以至於世間多數人“猶嫌取未多,井上無閒綆”(同上),總是覺得“綆短汲深”,滿足不了自己的貪婪之心。
當今我們學生時代課本中有李太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其中的“白帝”,就是指位於這裡的白帝城。
白帝城坐落於今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白帝山上,是長江三峽的著名遊覽勝地,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字子陽)在山上築城所建。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藉此自號白帝,併名此城為白帝城。
關於公孫述,可謂是個悲劇式人物。他喜歡苛求細枝末節,斤斤計較小事。雖敢誅殺而不識大體,有個怪癖就是喜歡隨意更改天下郡縣的官方名稱。
由於此人年輕時做過郎官,學過漢家制度,所以常常仿效漢天子法駕出入的儀仗,鑾旗旄騎,陳置陛戟,之後車駕才緩緩駛出城門。一句話,愛好裝逼!
同時又立他的二子為王,食犍為、廣漢各數縣。
群臣多有規諫,以為成敗還不可知,軍隊就已暴露在外。再加之急於封兒子為王,表現出沒有大志,勢必挫傷將士們的鬥志。公孫述非但不聽,還規定只有他公孫一家一姓的才能夠當官掌權,由此大臣們都埋怨不迭、側目而視。
以至於東漢開國功臣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