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清鎖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第1/2頁)
範行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宋。 辛棄疾看到這一幕。 似乎又回想起自己早些年上陣殺敵的日子。 大宋朝廷又何嘗不是如此。 面對外敵處處忍讓。 不惜割地賠款。 也要多提防自己的武將。 大宋內部但凡有軍權,有能力的將領。 那群文人一個都不能容忍。 不是殺,就是貶。 可憐他大宋如此多的好戰之士。 卻扶不起孱弱的朝廷。 看著安然赴死的“鄧世昌”。 辛棄疾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如果他們處在同一時空。 一定會成就一段美好的友誼。 辛棄疾感嘆道。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鄧公...一路走好。” ......。 緊接著。 金榜中又出現了另一幅畫面。 時間定格到了1911年。清宣統三年。 革命開始的地方。 一間昏暗的牢房中。 穿著大清官袍的清官員坐在上位。 他的對面綁著一個滿身是血的青年。 那清官員將自己藏在陰影之中。 審判著對面那個滿身是傷,手上,腳上都帶著鐐銬卻又滿臉堅定的青年。 ......。 大明。 “這是,牢房.....。” 朱棣喃喃自語, 仰望著天空的場景。 此前北洋艦隊決心赴死給了他極大的震撼。 他還沒從悲痛的狀態中回過神來。 就又看到了這一幕。 ......。 金榜的畫面中。 牢房之中。 那個手腳都被拴著的青年, 身上雖然破舊不堪。 卻神采奕奕。 滿臉的不屑與譏笑。 這一幕。 和陰影處的肥胖而又精神萎靡的清官員形成鮮明的對比。 就在眾人不知所云。 以為這個年輕人要受盡酷刑之時。 那個遍體鱗傷的青年卻率先朝著清官員發問。 聲音十分虛弱, 語氣中卻盡是藐視和質疑。 “你為什麼躲在暗處?” “你在害怕什麼?” 那清官員顯然一下被問到了。 反問青年。 “我怕什麼?” 青年譏笑幾聲。 因為扯到了自己的傷口而痛的滿臉打顫。 聲音卻沒有絲毫懼意。 “你們怕我年輕,我選擇了死,可我依然年輕。” “我死後,仍舊有千千萬萬個如我一般的年輕人。” “你們大清雖然苟活,可是你們已經老了。” “你有沒有想過,當今世界有哪個國家不是因為革命得以強盛?華夏豈能不思革命?” 青年晃動著腳上的鐵鏈,發出刺耳的響聲。 如同在宣洩著心中的不滿。 不停地質疑官員。 “年輕人,清廷也不容易啊!” 暗處的清官員嘆了口氣。 無處反駁年輕人的話。 “呵?清廷不容易?清廷有什麼不容易的?” 年輕人的譏諷之意更勝。 “他們為了自己的富貴,把遼東割給了沙俄,香港割給了英國,把臺灣割給了日本。」 “這他媽是朝廷該乾的事?這樣的朝廷留有何用?” 青年雙腿發顫,腳步踉蹌。 但是口中說出的話,卻比刀子更鋒利。 懟的那清官員難以招架。 那官員沉默少許。 弱弱的回了一句。 “年輕人,請你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今天是本官在審你,不是你在審我。” 青年直接回懟。 “你對我無從審起。” “真正該被審判的人是你們。” “是你們這群國賊。” 清官員再次被噎了一下, 惱怒道。 “本官有意對你法外開恩......。” “不必了,”青年直接打斷他的話表示拒絕:“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我們始終相信,我們的鮮血會喚醒千千萬國人麻木的心。” 清官員無奈道。 “可你就這麼年輕。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青年閉上雙眼,鐵骨錚錚道。 “大清鎖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 大明。 朱棣透過金榜,都能深深地感受到這個青年人慷慨赴死的豪邁之情。 “好一句,大清鎖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如此對內欺壓,對外軟弱的朝廷。” “該誅。” 若我華夏百姓皆如此。 何至於走到今日。 ......。 大清。 當那個年輕人說出“大清鎖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這句話時。 康熙一時間無言以對。 這反清都已經反到這個地步了嗎? 之前的漢人最起碼害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