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洪武四年十二月 (第1/4頁)
使用者663710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角色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登基後一心致力於國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他性格堅毅果斷,對國家大事有著深刻的思考和長遠的規劃,希望群臣能與他一同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努力。
李善長:明朝開國丞相,跟隨朱元璋多年,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勳。他善於謀略,在朝堂上威望頗高,但隨著地位的鞏固,逐漸變得有些居功自傲。
劉伯溫:朱元璋的重要謀士,足智多謀,深通天文地理、兵法謀略,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協助他成就帝業。他為人正直,關心國家和百姓,對朱元璋的治國理念十分認同。
宋濂:明初著名學者、文學家,被朱元璋尊為“五經”師,負責太子及諸皇子的教育,同時參與朝廷的文化建設和政策制定,對民生問題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胡惟庸:此時已嶄露頭角,擔任中書省參知政事,為人野心勃勃,表面上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實則內心渴望權力,對朱元璋的告誡有著自己的盤算。
第一幕:朝堂風雲起
場景:巍峨的奉天殿,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殿內香菸嫋嫋,氣氛莊嚴肅穆。朱元璋高坐龍椅之上,目光威嚴地掃視著下方的群臣。文武百官整齊排列,神色恭敬,等待著皇帝的旨意。
旁白:這是一個普通卻又意義非凡的早朝,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灑在殿內的金磚上,映出一片金黃。然而,朝堂之上的氣氛卻有些凝重,朱元璋心中的憂慮如同陰霾,籠罩著整個奉天殿。
朱元璋(微微坐直身子,聲音洪亮而沉穩,打破了朝堂的寂靜):“眾愛卿,朕今日有一番肺腑之言,要與諸位分享。”
旁白:群臣紛紛拱手,低頭聆聽。朱元璋的目光緩緩掃過眾人,彷彿在審視著每一個人的內心。
朱元璋(神情嚴肅,語重心長):“古之賢君常憂治世,而古之賢臣亦憂治君。賢臣之憂治君者,君常安;明主之憂治世者,世常治。朕日夜思索,如今我大明土宇日廣,斯民日蕃,可朕的心啊,卻從未有一日能放下憂慮。”
旁白:說到這裡,朱元璋微微嘆了口氣,眼中流露出一絲憂慮。他的腦海中浮現出百姓們辛勤勞作的身影,那些在戰火中飽受苦難的面容,彷彿就在眼前。
朱元璋(目光炯炯,繼續說道):“朕憂慮的是,久困之民尚未盡得蘇息,撫綏之方亦未盡得宜。朕日理萬機,所思所想皆為天下百姓。卿等能與朕同憂乎?”
旁白:朝堂上一片寂靜,眾人都在思考著朱元璋的話。李善長微微皺了皺眉頭,心中暗自思忖。他跟隨朱元璋多年,深知這位皇帝的脾性,此刻,他明白皇帝是在向群臣施壓,希望大家能更加用心地治理國家。
李善長(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聖明,臣等深受陛下恩澤,自當與陛下同憂。只是如今國家初定,百廢待興,諸多事務繁雜,還需徐徐圖之。”
旁白:李善長的話語中帶著一絲謹慎,他既表達了對朱元璋的忠誠,又暗示了事情的複雜性。他知道,在這個時候,不能輕易許下承諾,否則一旦事情辦不好,就會惹來麻煩。
劉伯溫(輕撫鬍鬚,眼神堅定,出列說道):“陛下之憂,亦是臣等之憂。臣以為,當務之急是要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真實需求。只有知曉百姓的疾苦,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撫綏之策。”
旁白:劉伯溫的話簡潔明瞭,卻切中要害。他一直關注著民生問題,深知百姓的生活狀況對於國家穩定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只有真正為百姓著想,才能贏得民心,鞏固大明的江山。
朱元璋(微微點頭,眼中露出一絲讚許):“伯溫所言極是。朕欲派遣官員,深入各州縣,體察民情,愛卿以為如何?”
劉伯溫(再次拱手,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