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阿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
張遨便已經起床了,轉頭一看身邊老爹的位置已經空了。
起床在屋裡轉悠了一圈,發現老爹不在,看來老爹天不亮便出發進山了。
進了廚房找了些吃的,便開門進入了小院。
圍牆是竹子紮成的籬笆,圍成四四方方的一圈做出來的,院子並不大,卻打掃的很乾淨。
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此時已經注滿了水。
其實村中並無水井,用水時需要從幾里外的鄰村村口才能打到水,可即便如此,也是好幾個村子共用一口水井。
秦嶺多山,可用的水井很少,聽老爹說以前鄰村跟本村為了用水問題還發生過大規模械鬥。
後來衛鞅親自帶兵鎮壓,凡是參與械鬥者,一律誅殺!
一聲令下,數百人頭,瞬間落地!
鮮血染紅了那塊窪地。
未動刑之前,雖有族老帶領全族求情,可是衛鞅不為所動,仍然決意用重刑以求法令速成。
為立新法可謂殺伐果敢,但數百人命瞬間消失,也確實稱得上是刻薄寡恩!
事後衛鞅將處決私鬥者的那條窪地,命名為:示恥溝。
意為:展示罪責,引以為恥。於是周邊郡縣皆以私鬥為恥。
水缸旁邊是一張簡易的石桌和四個石凳,是老爹和村裡幾個要好的青壯從山上挑的石頭鑿了幾天,簡單的修飾做成的。
如果不是娘和大哥他們先後離去,一家四口坐在桌前倒也其樂融融。
石桌後面便是三間土屋,整體通透,中間並沒有任何隔間。
中間的這間叫做堂屋,一般用於老爹會客,說是會客其實就是老爹跟幾個要好的同村好友聊天喝酒吹牛的地方。
左邊那間空著,老爹堆放了糧食,平常箭矢和長弓也掛在左間牆上。
右間是臥室,有一間不算大的床,張遨從小便和老爹住在這個房間。
三間土房的左邊同樣是泥土做的一間廚房,老爹用碎石頭和泥巴做了灶臺和煙囪。
廚房的後邊是一塊菜地,春天時萬物繁衍,老爹並不會上山打獵。便在廚房門口開墾一塊空地,種了一些野菜。
張遨家沒有土地,這個年代土地兼併嚴重,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士族大族手裡,平民很少會兒有土地。
只能在自己家院子裡種一些菜吃,村裡的婦女孩子也會在春夏季去山上挖些野菜充飢。
土房的右邊是一間很小的旱廁,面積只有一張桌子大小,不過也夠父子二人用了。
雖然不大。但這就已經很好了,村子裡很多人家廁所也沒有,直接去後山解決問題。
就這個還是老爹不辭勞苦自己建造和維護的。
沒辦法,衛鞅第一次變法並沒有做深入徹底的改革,大部分人家的宅子都是祖傳的,或是無主荒地,而宅地也是大多掌握在士族手中。
堂屋的正前方是一塊空地,放了兩支義字型竹竿架子,中間搭了一根竹子當做晾衣杆,平常曬些衣服,被子。
昨日張遨把蓖麻砍了便放在廚房邊的空地上去一下水氣,今日便應該做些簡單的處理了。
先是把蓖麻桿子去掉葉子,然後把杆骨折斷取皮。
一條一條剝出來整理好放在腿上,這個過程中需要小心一些,不能把皮扯斷。
皮取好之後打成捆,放入盆中浸泡兩個時辰。
然後拿刮刀劃去青皮,只留下纖維組織,這個過程叫做去青。
再然後打成捆放在竹竿上晾曬,待曬乾了才能搓麻。
如今雖入了秋,但西南乾旱,如果天好,不出兩天便能曬乾。
好在前世張遨出身窮苦之家,小時候幫助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