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棗樹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夏的恬靜,竹林的靜謐
昨天,同住一個院子的小王給我拿了10個竹筍,他說是從山下的竹林裡剛挖的,很新鮮。
他留一半送給我一半,並囑咐我說:住在山村,要學會品嚐四時的食物,比如,春天的竹筍、立夏時青蠶豆、頭蠶末的枇杷、深秋的菱角和烘豆、冬日的荸薺……任何時節的風物都不要落下。
春夏之交的雨最是潤澤,山林被澆灌得水汽氤氳,很適合竹子生長。
中午我炒了一盤竹筍炒肉,又鮮又嫩又香,與市場上買的竹筍味道大不相同。這就是新鮮的魅力。
我拿了一把鐵鏟,去了山下的竹林。這片竹園在湖邊,因為地勢地窪,水分充沛,竹子長得特別好,一眼望不到頭的青竹並肩而立,修長挺拔,茂密的遮天蔽日;眼前的竹,不分高矮粗細皆亭亭玉立,沒有一竿匍匐,有的高大挺拔,有小碗口粗細,筆直的有兩三層樓高,自帶幾分雄健之骨;有的一叢擠擠挨挨,抱團生長,雖纖細柔弱,卻天生一段嫵媚之態。嫩葉初展,一片,三片,五片,一柄柄如出鞘的小劍,竹葉翠綠,嫩葉初展,一片,三片,五片,一柄柄如出鞘的小劍,更像是一條條閃閃發光的翡翠:竹林靜謐,隱約透露出幽靜的氛圍,彷彿置身於一個清新、寧靜的世界中清風拂面,彷彿能聽到竹葉微動的聲音。
竹林茫茫,一眼難及其境,遊於其中,只聞葉片纖維輕摩的聲音,密密的竹葉交織成蔭,遮天蔽日,竹葉輕輕窸窣,影影綽綽映在地,無風也生涼,心境空靈。
我佇立,凝視,徘徊,沉思……滿眼是欲滴的翠,潤潤的,油油的;面對一竿竿翠竹,青青的葉,亭亭的竿,爽爽的風,在我面前,竹,匯成一片翠色的海。我不由停下了腳步,一時不知道從何下手。
竹林如一幅墨彩山水畫,靜坐其中,放空心靈,聆聽竹語觀賞竹景,竹林能洗滌心靈,使人一刻寧靜。
偶爾會聽到短促的輕的不能再輕的布穀鳥的叫聲,遠遠的,悠悠的,冉冉的,風吹竹動,竹葉簌簌作響,天與地似乎合奏起醉人的樂曲,一種清涼的、恬靜的、安然的感覺襲上心頭……恬靜的不知身居何處。
陽光是穿過茂密的竹葉射進來的光點,“柔柔的”,它就像一雙溫柔的手撫摸著幽境。
竹林深處,環境清幽,風從疏疏朗朗的竹竿間穿過,從擠擠捱捱的竹葉間濾過,清風拂面,內心陡然生出幾分恬淡的陶醉。
竹林裡無風也帶著絲絲涼意,一股股涼氣打著轉,使這裡的氣候不能用“熱”或者“冷”來形容,而是全身感覺美美的,總是把那種舒爽與慵懶的感覺拉得滿滿的。
有人說,夏的恬靜,就在這竹林綠盈盈的韻味裡。
俗話說“清明一尺,穀雨一丈”。在竹林裡,似乎傳來竹生長的動靜,閉眼仔細聆聽,好像有“嗶嗶啵啵”拔節和鼓脹時微作“咯吱”的聲音。
那些喝飽了水的小胖筍爭先恐後地探出頭來,數不清的小竹筍破土而出,露出了戴著棕色絨帽的尖腦袋,筍尖處和絨帽周圍掛著幾片嫩芽,上面還沾著數滴晶瑩的晨露。
我挖幾根新鮮的嫩竹筍,他回家洗乾淨,竹筍可以做的菜很多,但我的手藝有限,只會做竹筍炒臘肉。
小汪給我發了一段“筍丁蒸水花蛋”的烹調方法,將竹筍嫩頭磕進兩個雞蛋,兌水,放上油鹽味精,用筷子攪拌,然後放到灶頭的飯鍋裡蒸。出鍋時澆上一勺醬油,再撒上一撮青蒜葉,用湯匙挖到飯碗裡,那是絕對的人間至味。可是這個方法也太複雜了,我學不來。
蘇東坡曾感嘆:“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吃著竹筍炒臘肉,看著蘇東坡的感嘆,我想起一首《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