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老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喬文華以為劉國樑不想去上海,所以他又說了兩種辦法。
實際上說到去上海,劉國樑忙完手頭的事情,他還真的需要去一次,因為明年小鬼子會在上海製造八一三事變。
歷史上,為了轉移九一八事變對日本造成的國際負面影響,1932年八月一十三,日軍對上海發動了進攻。
這一歷史雖然因為劉國樑的原因可能時間會有偏差,但他相信,日軍肯定會進攻上海。
為此,他必須在一年內在上海建立一個義勇軍根據地,同時培養一支義勇軍特戰大隊。
劉國樑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有三。
其一,義勇軍只是民間抗日力量,所以沒有穩定的後勤。
正如歷史上一樣,義勇軍的軍餉和物質補給,全靠海內外愛國人士的捐助。
這就註定了,義勇軍要麼短時間內擴大規模和日軍打一場短期內的戰爭。
要麼縮減義勇軍軍隊人數,以訓練精兵為主,將義勇軍打造成一支刺客軍隊。
然後利用義勇軍超越時代的戰術,以及劉國樑手中的資訊優勢,直插日軍的軟肋,做到一劍封喉。
即便不能一擊致命,也要讓日軍變成殘血,這樣就為正面戰場的華夏軍隊大大減輕壓力。
顯而易見,華夏的抗戰是一個持久的過程,義勇軍只能選擇第二條路。
既然選擇走精兵路線,那劉國樑就只能因地制宜的去培養各個戰區的特種兵大隊。
畢竟,你不能要求北方的人水性一定比南方人好。
縱然特種兵會游泳那是必備技能,但一個北方人,你讓他短時間適應南方溼熱的氣候,這有些強人所難。
而且劉國樑的特戰大隊,不論從人員素質,還是武器裝備那肯定都是閹割版的。
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以及時間的緊迫性,也容不得劉國樑給這些特種兵很長的學習時間。
那麼,特種兵成員的本地化,就顯得尤為重要,畢竟他們熟悉本地區的人文地貌,也更適應本地區的氣候環境。
其二,華夏的抗日戰場從東北到雲南非常廣,特戰隊沒有飛機,也沒有靈活的無線通訊工具。
如果特戰大隊來回跑去執行全國各戰區的任務,那沒等趕到戰場黃花菜都涼了,根本沒有實施的可行性。
就算能趕到戰場,沒有一手的情報支援,大老遠跑來也不熟悉該戰區的具體情況,那和去送死沒區別。
歷史上全面抗戰開始,全國劃為了五大戰區,但是到了1938年,又重新劃分為九大戰區。
所以劉國樑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在七年內打造十支特戰大隊。
按照最開始的五個戰區劃分,每個戰區分配兩支特戰大隊。
其三,義勇軍的武器裝備的供應肯定指望不上民國政府,畢竟他們自己都不夠用。
所以,武器來源的多樣性那是必然的。
這些武器有可能是愛國人士捐助,有可能是劉國樑自己花錢買,還有可能是從小鬼子那裡搶的。
武器的多樣性會加大後勤的壓力,而特戰大隊的作戰特性,就決定了他們必須是一支快速反應部隊,所以龐大而複雜的後勤那將是致命的。
如果將武器裝備分類使用,那後勤的壓力會大大減輕。
當然,劉國樑最終還是會建造自己的兵工廠,但這些兵工廠生產的並非制式武器,而是專門為特種兵使用的特殊武器。
這些武器工藝複雜,成本昂貴,無法量產,只能供應特戰大隊。
有了上述三點原因,在上海這個第五戰區,培養兩支特戰大隊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用那麼麻煩,我們度過這次難關,我親自帶他們去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