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果果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明繼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寫作知識,五明的讀書筆記寫道:
“完善寫作的準備階段,開始就是要聚材取事,在動筆寫作之前,需要做許多寫作的準備工作。最早也是“第一位”要做的準備工作就是“聚材取事”。所謂“材”或“事”,都是中國古人對構成“文章”內容的重要成分——“材料”的一種稱謂。
所謂“材料”,就是作者為著某一寫作目的,從生活中搜集、攝取,以及寫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事實現象或理論依據。也就是說,作者寫入“文章”之中的那些事實現象或理論依據固可稱為“材料”;被作者所蒐集、所攝取,但由於種種考慮最後並未實際採用的那些事實現象或理論依據也可稱為“材料”。
在文學、藝術的創作活動中,還常常使用所謂“素材”和“題材”的概念。“素材”,指的是進入了作者視野並被其所意識、所採擷的全部生活現象,即創作的“原始”材料;這種生活“素材”,經過作者的集中、提煉、加工、改制並寫入作品之後,即為“題材”。“題材”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題材”,指的是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的某些方面,如所謂“工業題材”、“軍事題材”、“改革題材”等;狹義的“題材”,指的是構成一篇或一部“敘事性”文學作品內容的一組完整的生活現象。它一般均由人物、環境、情節這“三要素”組成,並具有“不可分性”,即一篇作品只能說寫有一個“題材”,若要再“分”,就只能以“情節”、“場面”、“細節”等概來表述了。由此可知,“題材”這個概念,是文學、藝術創作一個專用術語,不宜普遍借用到廣義的“文章”寫作上來。因為整個“論說”類的文章均無“題材”可言。
有人又提出“質料”這個概念。說“材料”是指作者蒐集、掌握的原始資料,而“質料”則是指寫進文章中的內容材料,二者不同”。其實,就非文學作品的那些“文章”來說,由於多數“材料”並沒有集中、提煉、加工、改制的問題(如真實的事實、數字引語等),因而,所謂“原始資料”和“內容材料”是完全相同的。無論是“取”是“舍”,都不影響“材料”的“質地”。所以,這種對“材料”和“質料”的區分,既不科學,也無必要,在中國古代或現代寫作實踐及理論研究中都缺乏基本的依據。
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它的重要性可以用這樣兩句來加以囊括:動筆之前,材料是形成觀點的“基礎”;寫作之際,材料是表現觀點的"支柱"。
寫文章總是要反映一種思想或認識的,但“無論思想或語言都不能獨自組成特殊的王國,它們只是現實生活的表現。”也就是說,人的頭腦只能做為一個“加工廠”,把現實生活中的原料或半成品,經過加工製作,上升“飛躍”為思想、觀念,然後形成語言,把它們表現出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現實生活,沒有任何原料及半成品,頭這個“加工廠”就只能是停工待料,無工可加,製作不出任何正確的思想、觀念來。
在我們的人群中,大概還有不少的人,不明白這樣一個簡單的真理:任何英雄豪傑,他的思想、意見、計劃、辦法,只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或者自己的科學試驗中,他的頭腦只能作為一個加工工廠而起到製成完成品的作用。寫文章也正是如此,從生活實踐或科學試驗中獲得了好的“原料或者半成品”,積累了詳盡充分的“材料”,再加上作者的善於“加工”,長於思索,這才能從中形成思想、觀點,寫出好的“文章”來。所以,材料是“實”的,觀點是“虛”的,但是“實”能生“虛”,“虛”從“實”來,“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沒有“原料”或“半成品”,就“加工”不出任何思想產品,沒有詳盡充分的“材料”,就從中“引”不出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