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枉此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五歲完成高中教育,進行職業規劃,然後以成績考取相應的學校,這樣啊……”
葉誠走在雲思靈微微靠前的地方,側耳聽她講述清城正常學生的生活。
這是葉誠提出的話題,事實上,他很好奇下城的學生生活是怎麼樣的。
在上城,從六歲開始,孩子就被送進寄養學校裡,進行封閉式教育,而且一般不集體活動,而是單人單間,對應一個單獨的“教師”。
一個虛擬智慧教師,一個永遠帶著笑容,臉被設計成最符合人類審美的模樣,身體上的每一條線條都完美地符合人體工程學,每一個動作都經過千萬次的智慧訓練的最接近理想中的教師的“人類”。
它們會教給你所想要的一切,並在教學時生成相應的場景。
當然,內容已經經過相關人員稽核,健全而完善,是孩子需要知道的,而孩子只需要知道的所有知識。
而透過四年的教育,孩子本身的人格被塑造完全,知識補充到位,“教師”會以他們的興趣,表現,以及本身的資質,定下孩子將來從事的職業。
在十歲那年,孩子的將來就被決定了,從事什麼工作,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雖沒有完全限定,可以提出申述,但孩子的潛意識已經被調整為合適的形狀,他們會本能地選擇那個給自己定下的職業,甚至以為這是自己的意志。
這是一種可能不是最好,但卻相對優秀的方法。
孩子們會在已經在四年間被智腦演算過無數遍的人生道路上行走,只要跟隨著智腦給出的目標,那便永遠不會有困難和痛苦再路上等待著你。
舒適而自然的度過一生,從事自己最適合的工作,與智腦分配的最合適的伴侶結婚,和計算過最合群的人結交,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能暢通無阻。
但葉誠的父親拒絕這種教育。
他認為而這種刻意的教育雖在前期不會體現出來,但在後期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和對人格塑造的不良影響會慢慢體現而出,這就是上城人扭曲的起點。
葉誠只接受了一年教育,就被自己的父親叫停了,母親辭去了工作,只為把葉誠教育成一個正常的人。
她成功了,起碼在十二歲以前是這樣的,葉誠快快樂樂,安穩地長成一個成熟而還能擁有童真,對外界充滿好奇,而對他人滿懷尊重的孩子。
他從未看過一次心理醫生,接受過一次心理疏導。
這種孩子在上城可謂是一種“稀缺品”,要知道,孩子從六歲接受的教育中,就有定期的心理輔導和心理疏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醫生才是那個相伴上城人一生,最久遠,最瞭解你的人。
但十二歲發生的事情帶走了葉誠的母親,也奪去了葉誠成長為一個正常的人的可能性,更將葉誠父母希望孩子能快樂平穩地生活下去的小小願望粉碎。
那是一個悲劇。
所以說,上城人來到下城的第一時間可能感覺不到,但是隨後就會發現,下城似乎更加繽紛多彩,而葉誠此時也感受到了這種感覺。
他想更加的瞭解清城,看看那些下城的普通人是如何度過他們的一生,他想看他們的喜怒哀樂,參與那些上城沒有的活動,看遍所有上城沒有的風景。
葉誠問過自己,這是不是太貪得無厭了?
自己還有復仇的任務在身,那煎熬身心,永不停息的怨恨之火甚至在這種夢想的磨合下變得可以忍受了。
但他很快給出了答案,不是。
復仇和活得更好,這兩者並不衝突,他會在復仇的道路上盡情享受生活,試圖成為一個“普通人”,全力完成自己的願望。
吃更多的美食,看更多的風景,見更多的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