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北平晚報 (第1/3頁)
塵世間小小書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京城的報館報業,多數集中在城南菜市口附近。
前期只有由“邸報”(政府用以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上層人士專用)轉變而來的“京報”(開放至平民閱讀),再由各大報房抄錄印刷發行,逐漸形成了現代報紙的雛形。
自古老的東方國度被迫開啟國門以來,至民國成立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佈規定“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之自由”,由此,神州大地各式各樣的報刊出版如同雨後春筍,各顯神通。
有官辦、民辦之分,有中央喉舌的報館、地區輿論的報社,有軍閥控制的報紙和城鎮創辦的地方報紙,有弘揚進步的報刊和落後復辟的雜文,有商業資訊報和文藝宣傳報。
較為出名的新聞大報館有滬海的《新聞報》《申報》、津門的《大公報》等等。
還有,各種洋人們在華創辦的報紙。
不列顛國的《東印度新聞》和《泰晤士報》,倭之國的《順天時報》和《京津新聞》,花旗國的《遠東時報》和《密勒氏評論報》,意呆利天主教的《益世報》等等。
它們都在準備著
過了小年後的一大早,林先生將‘有人’送入了北新華街南(原是用於排水的化石橋大溝渠,民國初期改為暗渠,後因前門與宣武門城牆之間新開闢的新華門而命名為新華街)的《京城晚報》大門,與周斌等人客套幾句後,轉頭就進了街對面的《京津新聞》報館,他還有幾天約定的工作時間,等過了新春佳節就去政府部門上班。
民國十年(1921年)創刊的《京城晚報》(民國二十年後因gd政府壓力,更名為《北平晚報》),是為京城的第一家晚報。因曾爭先報道過北洋政府濫發公債的新聞,從而引來了眾多銀行和大銀號的廣告,由此又得名“銀行報”。此報由京大法律系畢業的劉社長與同學數人共同籌辦此報,報紙版面參考仿照了滬海的《新聞報》、《申報》編排方式,共有四個版面。
第一二版為時評、政府命令、專電、要聞、特約通訊等,第三四版面為京城新聞、專著、小說、雜俎(奇聞怪異的雜記)、餘興(娛樂活動)、廣告。
初辦之時,報紙由同一條街上的倭之國的《順天時報》報館代為印刷。
時下的報刊雜誌,印在紙上的文字,多為八分古文二分白話,縱有所謂的“白話文報紙”,其實也是半文半白的存在。
蓋因佔幅版面廣的一段白話,能用一句古文解釋一大段白話的含義,故此舉多是為了省事,多是為了節省開支成本吧。
自‘new 文 化’運動傳播之後,大多數報紙上的一個個方塊字形成的句段之間,會有用空格、用小實點、用頓號間隔開來,務求看報人瀏覽閱讀文字的時候更為順暢。
至於其餘的標點符號,還需等到民國後期才在報紙上常用起來。
“這位是陳主編陳主編曾寫過”
熱心的周斌為迷途的新人介紹著報社的骨幹。
“這位是譚主編曾寫過”
“這位是蔣主編曾寫過”
“這位是”
“幸會幸會,請多關照,請多關照!”
此句,‘有人’以謙虛謹慎的態度,面帶微笑地說了十幾遍而已。
“前幾日劉社長帶人去了津門,在與幾間洋行進行磋商報價,打算購置印刷機器,買回來後,我們報社得以能自主自由印製報紙,那時,就不用再仰‘東洋人’的鼻息了!”
說道此處,周主編不禁聯想到了報社更美好的未來,繼而自己將有更美好的生活,笑容益發可親了。
“吳少爺,您吃飯了沒有?”
開門的宋媽關切地問道。
“叔叔,你回來啦!”
出來小院裡的小姑娘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