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文明戲 (第1/1頁)
塵世間小小書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明戲”是新戲,比較於京劇(舊戲)是早期的探索和改革。
是神州在倭之國留學的學生,參考借鑑倭之國新劇(又是倭之國引進西方戲劇),並於在1906年冬成立了藝術團體“春柳社”,隔年該社演出了法蘭西的《茶花女》,劇中由弘一法師男扮女裝,飾演女主人公瑪格麗特,開演後引起不小的轟動。
隨後在國內滬海流行開來,比較出名的團體有“進化團”。先期以京劇的文武場伴奏,採用京劇的唱腔,對話用京白(白話文)不用韻白,唱與白三七開。後期摒棄擺脫京劇的種種束縛,全程改用口語對白演繹故事,劇情裡夾雜不少插科打諢式的笑料,類似於後世的話劇喜劇小品。
民初時期,多以民間流傳的時事故事為原型,比如《宦海潮》、《漁家女》、《鋸碗丁》等等。為迎合觀眾趣味,劇情大多選取抑惡揚善、好人好報、惡人惡報,以大團圓結局的劇情劇本。
後為追求標新立異、吸引客源,發展成演出前根本沒有劇本,全無臺詞,全憑臨場發揮,劇情的好壞完全在於演員,拔尖的以時事家事,即景生情,便能如同長江大河般,口才澎溽奔放,甚至痛哭流涕,引得臺上臺下相顧唏喧。還有些演員們為了脫穎而出,多用涉及粗俗不入流的語句引誘觀眾,逐漸變成了一種“快餐式”的小曲。
一時名門貴婦、北里名花,對於文明戲趨之若鶩。既有演員,也有觀眾,在臺上臺下,有不少男女行為超出當前習俗程度之欠檢者,被無意中察覺的、妒忌的好事者傳播出去。
於是場外場內五光十色、豔事頻傳。
不過,青天白日之下個個倒是正正經經的人,就是到了晚上夜場的時候
另外
“好嘞,英子,你再哭下去,我就沒雪白紙巾給你裝眼淚了。”
康思傑從紙包裡抽出一張紙巾,給兩眼淚汪汪的小丫頭擦拭著小臉蛋。
“叔叔,王玲兒好可憐啊!”
“缸裡的水多冷啊!叔叔,她怎麼就去投缸了呢?”
康思傑與小英子來到了文明戲場,彼時臺上的出演戲目是張笑影的《鋸碗丁》,小丫頭略看了下劇情,便說坐下要將此段看完。
然後,小丫頭邊看邊哭的稀里嘩啦的。
“既然她這麼可憐了,你還要坐下來看戲?”
傻丫頭,‘有人’就是好奇,明明是個悲劇,小孩怎麼會:()年代:一切從牧馬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