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君子遇到無賴 (第1/2頁)
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度牒和高麗和尚的事情還需等各方回覆,疏通運河的事情卻是刻不容緩。
一來水源才是解決乾旱問題的根本所在,二來運河通暢,才能保證往來貨運暢通,對平定物價的意義重大。
杭州城內的水源情況,蘇軾在十幾年前任通判時便已有所瞭解,運河之所以經常堵塞,皆因錢塘江每日江潮,會將大量泥沙帶入運河,久而久之,河道自然淤塞。
蘇軾與眾衙署商議過後,討論出的法子是新修一道水閘,隔開錢塘江與西湖之間的運河,江潮來之前,關閉水閘,使江水不能進入運河,江潮過後一兩個時辰,再開啟水閘,這時江水平靜,泥沙沉澱,進入運河的江水便不會造成淤塞了。
主意已定,便是施工了,為治理錢塘江,朝廷專門設定了一支軍隊,名為扞江軍,類似於後世的工程兵,人數大概在兩千人左右,蘇軾又徵調了廂軍千餘人,便開始了疏通河道的工作。
廂軍是宋朝的各州駐兵,其實就是雜兵,一般不訓練也不打仗,主要負責所在州的勞役工作,來源則是招募,以饑民和流放犯為主,類似水滸中的招安在宋朝也很常見,朝廷還是那套邏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出錢讓他們吃上皇糧,自然就不鬧事了,雖然待遇上比禁軍差了許多。
三冗中的冗兵就是這麼來的,除了人多,當然還有吃空餉的問題,這個後面會說。
不過在水利方面進展順利的蘇軾,很快又遇到了新問題。
浙西一帶,養蠶繅絲織絹,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所以每年朝廷都會在年初便貸款給織戶,約定在蠶熟之後,以絹抵債,是為和買,用現代的觀點,就相當於是朝廷出錢預購,朝廷買回這批絹,一般都是發放給京城的官吏和軍人。
不過在蘇軾到任的前幾年,這項工作就開始出問題了。一些織戶用劣絹以次充好,他們先故意拖延時間,再在納絹時煽動眾人情緒,不許受納官挑選,而交貨期又已臨近,受納官只得收下劣絹運往京城。可京中的官吏和軍人又不是傻子,自然看得出東西不對,責任就落在了負責此事的專典官員身上,被枷鎖鞭撻一通不說,還得傾家蕩產地償還。
蘇軾自然不會慣著這幫人,直接吩咐收納的官員們要仔細挑選,不要懼怕威脅,蘇過很好奇這個時代的無賴是怎麼行事的,於是一直守在受納官仁和縣丞陳皓身邊,準備一線吃瓜。
然後麻煩果然來了,到了日子,兩百多個納絹的民戶在受納場上鼓譟起來,當場就發生了騷亂,之後還群情激奮地一起湧入州衙,向知州蘇軾控訴。
不過整個過程太簡單粗暴了,推搡之人,叫囂之人根本就沒有藏著掖著的意思,一切都堂堂正正地在陽光下進行,讓看熱鬧的蘇過失望至極。
事情是蘇軾安排下的,這個結果當然也在他的預料之中,他向眾人說明道理,先讓大家退去,然後詢問陳皓等人背後帶頭者是何人。
人家都沒遮掩,自然很容易就認出來了,杭州當地有個豪戶,名喚顏巽,曾經在衙門當過小吏,這次帶頭鬧事的便是他的兩個兒子。
蘇軾直接下令拿人,將這兩兄弟枷送右司理院。沒了首惡,納絹一事便順暢多了,無人再敢頂風作案,可如何處置顏家兄弟卻成了難題。
他們的父親顏巽,也曾兩次因為貪贓和逃稅下獄,可兩次都買通胥吏和醫人,保外就醫了,原來這一套操作居然歷史這麼悠久,倒是讓先前吃瓜失敗的蘇過有些意外。
不過這一次兩個兒子觸犯的只是稅法,司理院也只能稍加處罰,顏家人根本不帶怕的。
蘇軾怒氣未消,覺得判決太輕了,欲將二人直接刺配,以儆效尤,但這麼做就超出了他知州的許可權,屬於法外行為。
蘇過在旁勸道:“如此一來,御史們又有話說,爹爹還是依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