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接下來,會議室變成了張毅和段一寧的話劇戲臺,兩個人話趕話地一路拌著嘴,時長是5分30秒,分毫不差。
顯然,這段戲兩人私下裡已經對過不知道多少遍了,全程無需看劇本,張嘴就來。
張連長這個角色,其實是整部電影裡變動最大的。
在陳一鳴最初的設計裡,傳令二人組的
這已經是半島戰爭題材影片的“固定”橋段,來自於他前世的記憶慣性,也是華國觀眾的共同認知。
可以作為核心段落,彰顯我軍戰士的犧牲與無畏,比如《上甘嶺。
可以作為人物側寫,體現角色的性格與特質,比如《特級英雄黃繼光。
也可以作為章節亮點,刻畫指揮員的機智與果決,比如《能文能武李延年。
堅果越是窮兇極惡彈如雨下,我軍越是迎難而上不畏艱險。
一個個人為製造出來的炮火封鎖區,正是德勝大大“鋼少氣多”不懼怕“鋼多氣少”這一卓越論斷的集中體現,自然會被相關影視劇的重點刻畫。
陳一鳴作為一個裁縫導演,最初會想到“借鑑”《李延年,拍一場“智過封鎖區”的戲碼引領全片,自然是順理成章的。
不過在諮詢過沙教授,特別是深入研究半島戰爭機動防禦階段的實際情況之後,他就知道,魔改不是亂編,這場戲還真的借鑑不得。
之所以說機動防禦階段最艱難最兇險,就是因為那段時間是我軍後勤最困難聯合軍火力最猛烈的階段,我軍人力、火力、後勤全方位地懸殊落後於聯合軍。
那三部電影,選取的都是敵我陣線穩定之後的陣地攻防階段,我軍的裝備和後勤已經得到顯著改善。
表現在電影裡,就是《李延年裡的烈士遺體,是有白布覆蓋的。
而天馬山戰役則是機動戰與陣地戰的銜接時段,其時大毛尚未下場,我軍消耗嚴重,後勤補給困難,李玉成的境況比之《李延年要惡劣十倍百倍。
不要說裹屍布,連繃帶都沒得用,缺糧缺水缺槍缺彈,就沒有不缺的。
更嚴重的是,主力後撤之後急需整理,國內增援抵達尚需時日,擔負起一線防禦任務的,其實只是少部分部隊。
這部分部隊,為了分散聯合軍的優勢地空火力,又不得不把部隊拆散,一個連一個排地分兵把守添油投入。
所以實際上當時頂在一線的我軍師、團級單位,不僅缺物資還缺人,而且是極度缺人。
如果像《上甘嶺那樣頂著封鎖區的炮火前仆後繼地往一線補人,很可能打不到三天,整個團就沒人可補了。
而在實際堪景之後,沙教授也指出,外景的實際地形不適合編排硬闖封鎖區的橋段,在炮火封鎖之下渡河,半途減員實在太大,補不起的。
即便如此,陳一鳴還是在臺詞裡側面透露,“試著闖過但沒能成功”,算是照顧觀眾的觀影慣性。
反覆“丈量”外景地形之後,大家都盯上了白水河東南方向的589高地,決定走下游繞過封鎖區,這才會有守軍指揮官張連長這個角色。
當時主要演員的試鏡已經結束,陳一鳴也不打算節外生枝,就打算乾脆安排個學生頂替一下。
然後沙教授又提出“給渡河戲上上強度”,爭論之下陳一鳴想到了拍飛機的想法。
既然預算允許,幹嘛不上幾個大傢伙呢,坦克受限於視角不太好表現細節,那就乾脆整飛機。
眾人由此繼續推導下去,卻發現騎虎難下了,飛機這個大殺器,上場容易下場難。
白水河連同河兩岸灘頭50多米寬,傳令二人組一身披掛,涉渡過河最快也要十幾分鍾。
電影設定的陰天白天環境下,飛行員發現河裡的兩個人之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