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機儀式拖拖拉拉一直搞到中午,索性吃過中飯再上山。
結果中飯吃完沒等集合,和煦的老天爺突然變臉,突如其來一陣大風,刮到人臉上像刀子一樣疼。
這周輪班的範團長自己上了車,但是苦口婆心地勸住了準備按原計劃出發的劇組眾人。
“那山頭都給咱們推成斑禿了,風一起暴土狼煙的,屁都看不著。
你們不瞭解晉北的天氣,開春的大風一刮,幾小時半天兒停不下來。
聽我的,今天你們還是留在駐地吧,這個天氣大巴車走在山道上實在太不安全。”
沒轍了,陳一鳴只能解散大部隊,把主創們拉到大會議室,讀劇本吧。
本來他都想直接省掉這一環了,因為過去十幾天他幾乎天天在讀劇本,只不過是分開讀的。
白天和幕後一起丈量天馬山周邊,列印的分鏡稿都翻爛了好幾疊。
晚上和演員一起討論如何呈現角色,各人手上的劇本也全都起了毛。
劇組眾人基本上已經對拍攝內容爛熟於心,該討論的、該妥協的、該配合的,也都研究探討了好幾輪。
還有什麼可讀的呢?
不過大家還是都來了,沒人請假。
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
依舊是副導演祥瑞擔任旁白,從開場描述開始讀。
“黑屏,漸顯,字幕1951年10月,漸隱。
外景,高機位,遠景。火光與煙霧籠罩著遠處的山林。
一輛屁股後面冒著煙的老解放拐過山腳,由遠及近飛速駛近。
車未停穩,車門已開,駕駛員和副駕駛跳下車衝向著火的後車廂。
道路兩側的樹林深處,跑出一群戰士,向汽車衝去。
推鏡,中景。駕駛員不顧吞吐的火苗利索地爬進車廂,搬出一個木箱遞給站在車下的副駕駛。
更多戰士入鏡,2個人爬上車一起搬木箱,更多人在車下排成兩行,把木箱運走。
對話漸顯。”
攝影組眾人客串群演,開始嘈雜地七嘴八舌。
“同志們快!快!”
“抱好,接穩!”
“同志們加快速度!”
“油挑子快來了!”
“小馬,跑步再去叫幾個人。”
“哪還有人,全在這兒了。”
“老賀你褲腳燎著了,伱下來換我上起!”
“又是手榴彈?咋沒有餅乾了,洋芋也成啊。”
“咋地,挑三揀四!炒米塞不住你的嘴,還塞不住你腚眼啊?”
攝影師們念起臺詞來沒有技巧、全是感情,加上方言味兒十足的普通話,會議室的眾人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焦灼的硝煙味道。
關於臺詞要不要使用方言,劇組經過了好幾輪激烈爭論。
贊成的反對的大致五五開,前者以演員為主,後者以製片人為主。
如果說極致還原,確實應該使用本地方言,畢竟建國初的華國就不存在普通話這個概念,我軍戰士又來自天南海北。
但是觀影體驗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方言過於地域化,很多詞換個背景觀眾就聽不懂了,總不能看一部國產片還得藉助字幕。
最終在藝術與現實之間,《1951採取了折中路線。
劇中所有臺詞,一律使用帶地方口音的普通話。
主要演員的臺詞較多,就儘量選取東北、川地、湘地、津城等地的口音。
原因很簡單,主旋律電影裡偉人們基本都說家鄉話,華國觀眾對這些地方的普通話相對熟悉。
過去一個多月,主要演員背臺詞全都用方言。
段一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