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出涼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簸箕溝地處甘肅、內蒙、寧夏三省交界的大山裡。
顧名思義,簸箕溝就是一個形狀像簸箕的大山溝。
這裡原本是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到處是光禿禿的山,沒有什麼高大的樹木,只有一些稀稀疏疏的雜草。
從清代開始,人們就在簸箕溝發現了煤礦,開始開採煤炭,遠銷甘肅內蒙寧夏各地。
民國時期,周邊地區家家戶戶冬天取暖用的都是簸箕溝的煤炭。
成群結隊的駱駝客從簸箕溝馱了煤炭,販賣到各地,再運了生活物資賣到簸箕溝。
簸箕溝越來越熱鬧,儼然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獨立王國...或者說是一個江湖。
那時候的採煤技術落後,沒有什麼機械裝置,全都靠工人下井用鎬頭採煤,然後用紅柳揹簍背上來,不僅辛苦,還極其危險,經常出人命。
簸箕溝有個俗語:簸箕溝,煤漏斗,吃的陽間飯,踩的鬼門關。
來簸箕溝的人,無外乎兩種人,一種是走投無路的人,另一種是想發財的人。
這裡有身上背了人命被通緝的罪犯,有被抓了壯丁逃回來的逃兵,有窮困潦倒吃不上飯的窮苦人...
還有拿著大把銀子來開礦的礦主,也有想在簸箕溝發財改變命運的年青後生...
不管是什麼人,能在簸箕溝混,必須是咬鐵嚼鋼的硬漢子,必須有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臟腑(肚量和狠心)。
下井挖煤的受苦人自不必說,本就是在鬼門關裡討生活,而來簸箕溝開礦的礦主,也是拿著身家性命在豪賭。
因為簸箕溝的礦脈可謂神出鬼沒,有些大家都看好的煤礦,幾年都挖不出煤,可有些大家都覺得不行的地方,卻能挖到礦脈,立馬就發了大財。
煤炭被譽為黑金,只要能挖到礦脈,回報的利潤可謂一本萬利。
好多大礦主豪擲千金,卻幾年都挖不到煤,賠得傾家蕩產,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有些小礦主,包下一個小煤礦,有可能幾天就挖到礦脈,搖身一變成了鉅富大豪。
簸箕溝是冒險家天堂,也可能是他們的地獄。
於是,簸箕溝魚龍混雜,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殘酷的江湖。
新中國成立後,簸箕溝大的煤礦歸了國有,小的也都成為當地鄉村的集體產業。
舊社會的礦工,都成了煤礦工人,吃上了公家飯,按部就班地下井挖煤,採煤技術也逐漸先進,有了用炸藥開採的技術,運煤用起了小火車,工人上下班也不用步行,坐上了“猴車(簡易運輸車)”。
不過,採礦依舊是一份極為辛苦且危險的工作。
井下到處是瓦斯,隨時可能出現透水,冒頂,塌方等事故。
隨隨便便一處小小的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事故。
能到簸箕溝討生活的人,依舊是咬鐵嚼鋼的硬漢子,一般人根本吃不下這份苦。
改革開放後,簸箕溝的一些小煤礦承包給了個人,老闆們急缺人手,就四處招工。
而周邊地區的農民,單靠種地手裡一直緊巴巴的,就紛紛來到簸箕溝幹活。身強力壯想多掙錢的,就下井挖煤,不想下井的就在地上裝車,即便是農閒過來搞副業打零工的人,也能掙不少錢。
簸箕溝還有句俗話,窮奔井下,富上礦山,簸箕溝的確是能改變命運的地方,所以,沙城縣的好多人,也到了簸箕溝討生活,闖世事。
從沙城縣出發,橫越騰格裡沙漠一千二百里,才能到簸箕溝。
雖然聽起來有千里之遙,可沙城縣和簸箕溝地區的聯絡,自古緊密。
明清時期,朝廷官府為經營西北的戰略考慮,鼓勵沙城縣的人們飼養役使駱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