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沫的田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圍魏救趙\"的成語故事源自中國古代戰國時期,具體講述了齊國如何透過圍攻魏國來解救被魏國圍攻的趙國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七雄並立,魏國在魏惠王的領導下逐漸強大,成為當時的霸主之一。趙國與魏國相鄰,兩國之間因領土爭端和利益衝突而頻繁交戰。
公元前353年(也有說法為公元前354年),魏國大將龐涓率領大軍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在竭力固守的同時,派使者火速前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已經結盟,共同對抗魏國的威脅。
齊威王在接到趙國緊急送來的求救信件後,深感事態嚴重,當即作出了派兵前往救援的堅定決定。為了確保此次救援行動的成功,他精心挑選了兩位傑出的將領:田忌被任命為大將,以其卓越的武藝和指揮才能擔綱重任;而孫臏,則以其深邃的戰略眼光和非凡的智謀,被委以軍師之職。兩人共同率領一支規模龐大的八萬大軍,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前往救援的征途。
田忌在初步規劃戰術時,原本打算直接率領大軍前往邯鄲,與圍攻趙都的魏軍展開正面交鋒,以力戰解圍。然而,軍師孫臏卻在此時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戰略意見,他認為這種直接救援的方式雖然能夠暫時緩解趙國的燃眉之急,但卻難以對魏軍造成根本性的打擊,甚至可能使齊軍陷入被動。
孫臏深思熟慮後,向田忌建議採取一種更為巧妙的策略——“圍魏救趙”。他解釋說,當前魏國的主力部隊都集中在邯鄲一線,國內必然相對空虛。如果齊軍能夠出其不意地圍攻魏國的都城大梁,那麼魏軍為了保衛都城,必然會被迫從邯鄲撤軍回援。這樣一來,邯鄲之圍自然就能得到解除。而且,在魏軍回援的途中,齊軍還可以提前設下埋伏,給予其沉重的打擊,從而進一步削弱魏國的實力。
孫臏的這一戰略意見,充分展現了他的智謀和遠見,也為後續的戰役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田忌在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採納了軍師孫臏提出的精妙建議,隨即率領整備齊全的齊軍,如同疾風驟雨般迅速向魏國的都城大梁挺進。這一突如其來的行動,讓魏軍措手不及。
當魏軍主帥龐涓得知大梁被齊軍圍攻的訊息時,他果然如孫臏所料,驚慌失措,深感事態嚴重。為了保衛都城,龐涓不得不立即下令撤軍,放棄對邯鄲的圍攻,轉而回援大梁。
龐涓率領著疲憊不堪、士氣低落的魏軍,被迫進行急行軍,以期儘快趕回大梁。然而,在返回大梁的途中,當魏軍行至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附近)時,卻遭到了早已在此設伏的齊軍的猛烈攻擊。
齊軍以逸待勞,士氣高昂,而魏軍則因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戰鬥力大減。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中,齊軍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優勢,大敗魏軍,殺得魏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龐涓本人也在戰鬥中險些被俘,最終只得以身犯險,僥倖逃脫。
這一戰,齊軍不僅成功地解救了趙國的危局,還給予了魏國沉重的打擊,展現了田忌和孫臏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
桂陵之戰後,魏軍大敗而歸,邯鄲之圍得以解除。趙國因此得以保全,而齊國則透過此次戰役展示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高超的戰略智慧。“圍魏救趙”這一戰略妙計也因此流傳千古,成為後世兵家競相學習的典範。
“圍魏救趙”這一成語寓意深刻,它告訴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善於運用間接手段達到目的。有時候直接面對問題可能會陷入困境無法自拔,而採用迂迴包抄的策略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它也體現了在戰爭中避實擊虛、以弱勝強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圍魏救趙”的策略也被廣泛應用於商業競爭、外交談判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