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龍牛馬幫打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讀明史徵南事蹟,我一直有個疑問:攻伐雲南真的是沐英的才智勇略大爆發嗎,對於徵南副將軍藍玉在徵南戰役中的記載只有區區五十四個字,對於徵南將軍傅友德也不滿兩百字。雲南,彷彿就是沐英單槍匹馬收復的——畢竟,歷史是由倖存者書寫的。
然而,哀牢山也給了沐英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12月的一個清晨,元朝在蒙古以外控制的最後一個行省——雲南行省曲靖路宣撫司的府城南寧城外,濃霧覆蓋了由西向東緩緩流過城北的白石江面。雲南行省的蒙古守軍主力十餘萬人集結於白石江南岸,在一片白茫茫的霧氣中靜靜等待遠道來犯的漢人軍隊。雖然聽不到對岸傳來的人聲、馬嘶聲或者武器的撞擊聲,只有流水潺潺在周圍迴盪,但所有人都依稀感覺到大地在微微顫動,彷彿死神正在以隱蔽的步伐緩緩逼近。
忽然,大地的顫動停止了,白石江兩岸又恢復了寧靜,但相較平日失去了清晨常有的百鳥歡鳴,天地間瀰漫著一股難以名狀的肅殺之氣。一陣勁風吹過,把江上的晨霧撕開了一面缺口。透過消散的霧氣,元軍主帥達裡麻清晰地看到,無邊無沿的敵軍已經在對岸列好陣勢,彷彿隨時將要向己方發起衝鋒。
立馬於白石江北岸的明軍統帥傅友德時年五十四歲,他的策略是利用夜幕和晨霧的掩護,指揮部隊連夜倍道而行,趁元軍不備偷渡白石江,奇襲南寧城。既然元軍已經厲兵秣馬在對岸迎戰,傅友德決定揮軍強渡白石江,從正面猛攻這支早已多年未歷戰陣的蒙古偏師——但就在此時,三十六歲的副手攔住了他。
這個人是洪武皇帝的乾兒子,叫沐英。
1
乾兒子
或許有讀者像我一樣聽著單田芳的評書長大,想必記得單氏的家傳作品《明英烈》中有一位說話結巴的雙錘小將叫做朱沐英,乃是朱元璋的螟蛉義子——“朱沐英”的歷史原型就是沐英。
朱元璋一生中收過二十多個乾兒子,皆以“文”字排行,比如朱文忠(即朱元璋的外甥、在明軍開國將領中地位僅次於徐達、常遇春的李文忠)、朱文遜、朱文輝、朱文剛等等,沐英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養子中的第一人。他祖籍濠州定遠(今滁州市定遠縣),與祖籍濠州鍾離(今滁州市鳳陽縣)的朱元璋是同鄉,父親早亡,母親帶著他在逃荒途中貧病而死,留下年僅8歲的孤兒沿街乞討,所幸被當時剛剛成家但尚未生子的朱元璋夫婦所收養,起名為朱文英。後來這位小沙彌出身的朱元璋從部將到諸侯再一統宇內榮膺皇帝陛下,自己陸陸續續生了26個兒子,便要求養子們全部恢復原姓以絕後患。改到朱文英這裡,他早已記不得親生父母的名姓,只知道自己是朱家的兒子,對撫養他長大成人的朱元璋和馬皇后夫妻倆感恩戴德,“沐陛下母后聖恩如天地”。朱元璋頗為感動,遂取“沐”字為姓,將朱文英改名為沐英,徹底去掉了朱氏養子的痕跡。
戰亂年代,軍閥收一堆乾兒子並不鮮見,前朝有五代殘唐時期的眾多先例,國外則有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收養年輕奴隸培養成軍事精英以維繫統治的傳統。本質上,收養關係透過親情與權力的結合,強化了軍閥與部將之間的互利共生關係,乃是亂世中一種特殊的羈絆手段。
朱元璋與沐英的關係也是如此。沐英在部隊中長大,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輾轉於淮西、皖南、江左等地,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年輕將領;年僅十八歲時就被任命為帳前都尉,協助主將繆大亨鎮守鎮江,既是向這位軍界前輩學習作戰技能,同時也是作為朱元璋的心腹監視這位當過義軍也投靠過元軍的降將;此後又被派往江西、浙江和福建交界處的廣信(今江西上饒)擔任指揮使,鎮守朱氏政權的東南邊界;二十三歲時,沐英率軍從廣信出發,攻破閩贛交界處的分水關,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