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蓮縣街頭鎮竹園村的歷史和傳說
竹園村位於山東省五蓮縣街頭鎮,具有豐富的歷史和傳說。以下是一些關於竹園村的歷史和傳說的資訊:
歷史
1.起源與遷徙:
·竹園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初,由丁順由海州徙居日照,後來遷至濤雒,其後裔散居東港、嵐山、五蓮等縣區及海內外。
·村名“坊子”可能來源於早期的店鋪,因店中有大房門而得名。
1.革命傳統:
·竹園村在革命歷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1898年,坊子村人厲應九領導當地農民在駝兒山進行反洋教鬥爭,曾衝入后街頭教堂抓獲德國傳教士。
傳說
1.臥薪嚐膽:
·臥薪嚐膽的故事與越王勾踐有關。傳說中,勾踐在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準備復仇。這種精神影響了當地人民的堅韌和毅力。
·
1.地名由來:
·駝兒山的傳說講述了山的形態像老翁父子,以及山上的特定景觀如站棺和“灰灰罐”,這些都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1.農業與習俗:
·吳越文化對五蓮地區的影響也體現在農業和習俗上,如水稻種植業的興盛和喪葬習俗中的“南蠻子”踩地理等。
這些歷史和傳說不僅豐富了竹園村的文化底蘊,也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五蓮地區戰國時期曾一度被越國佔領。
在五蓮縣街頭、潮河兩鎮與東港區南湖鎮交界處,有一座與浙江省紹興市境內會稽山同名的山峰。該山雙峰突起,山勢峭拔, 主峰海拔611.9米,面積10餘平方公里。山上有一懸流滾珠濺玉,從空降下,空沖水村即以此為名。曾立“日照八景之一”的石碑一座。
這座山所以叫會稽山,據傳,因越王勾踐自會稽徙都琅琊曾登臨此山並命名。
會稽山
一、越國徙都琅琊
一、越國徙都琅琊
越王勾踐登臨此山雖系傳說,但有其重要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473年,越攻破吳都,繼承吳業,北渡淮河,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再由會稽徙都琅琊。
琊琅,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東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琅琊已是沿海大邑與軍事重鎮。《漢書·地理志》琅琊郡琅琊縣條:“琅琊,越王勾踐嘗治此,起館臺。”《山海經·海內東經》郭璞注云:“今琅琊在海邊”“琅琊者,越王勾踐入霸中國之所都。”後漢趙曄《吳越春秋·第十卷·勾踐伐吳外卷》則記載:“勾踐已滅吳……霸於關東,從琅琊起關臺,周七里以望東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越王欲將其父元常“徙葬琅琊,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熛風,飛沙石以射人,人莫能。勾踐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去。”
琅琊山
越國遷都琅琊,東靠海,沿海路南下可直達故地,退路也非常方便;北有大小珠山、鐵橛山,西南有馬耳山、九仙山、海曲山(會稽山)、河山,形成半圓式天然屏障,所處相對安全;山下至海,土肥民殷,氣候適宜,糧田成片,是天然糧倉,適宜養兵牧馬。而西鄰莒又是小國,在領土與軍事力量上,與越國遠無可比,在強敵面前,莒國只能投靠越國而維持殘局。直到後來,楚國的力量在這一帶超過越國,越國在楚國面前已不再稱雄,便被迫徙都回吳。隨之,莒國也被楚所滅。
二、會稽山“北移” 怪山“南飛”
越國建都琅琊後,時為莒地的琅琊及今日照市東部地區已被越所佔,從《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春秋時期全圖》上看,也歸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