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馬耳山,魯東南第一高山,史上著名的宋代文學大家蘇軾曾多次賦詩讚美其雄奇巍麗。就在這座名山之前、五蓮山以東、以南的叩官、潮河、戶部一帶,於清代乾隆年間後,出了一大戶人家,其影響之大,幾乎家喻戶曉。直到上世紀中後期,仍有劇目唱詞提到“馬耳山前我為王”,我在《五蓮山上一山莊,科舉世家名遠揚》一文(以下稱前文,載入9月29日《五蓮樂鄉遊》公眾號)中曾提過,這就是由諸城相州落戶五蓮叩官的王氏家族。但因受篇幅和資料所限,沒有詳細展開,讀者有待繼續瞭解其盛況。為此,抽節日閒暇,拜訪了我初中的校友、留守叩官的王氏十六世紹榮先生,查閱了他珍藏的《琅琊叩村王氏家譜》。該譜是1988年夏由早年遷徙臺灣的學者、叩官王氏十五世熙昶,在先父遺存的紀事冊基礎上編修的,約16萬字,蘊含著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現選其要點,與讀者共享。
家族的緣起
該家族屬著名的琅琊王氏,譜中的一世祖庠,明前期由諸城西鄉小店村定居於諸城北相州鎮,故稱相州王氏。二世隆、三世仁,四世績,至五世允升,官至明代監察御史,享有“王半朝”之譽。其墓旁、路邊曾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字樣的碑坊。七世鉞、八世沛恂、九世椿、十世元麅,均為清廷命官,詳見前文,不再贅述。
王氏雖歷代為官,但其八世祖沛恂棄官隱居九仙山數十年,享世外桃源生活,著《匡山集》傳世的逸民家風,卻永傳後世,到其曾孫、十一世增傑,便“淡泊名利,酷愛山水,南遊縣內之五蓮、九仙山時,喜其景色優麗,遂興宋蘇子所云‘隱君子’之志意,於九仙山麓,鳩工建別墅,並薄置田產,擬久居焉”(志載其族祖王柯亦曾在此建過別墅,是否為同一處,待考)。別墅建成後,“以周圍都為山麓,即命名’為團麓子’。入住之後,流連忘返。不久病逝於相州。曾續修道光十八年相州王氏族譜,為相州王氏德高望重之輩。
增傑之側室樂太君,“性堅毅,才智高,治家有道”,“居團麓子別墅約二年,以其規模狹小,四周環山,不逸居家,乃遷居三子籌建之從碧園中,是園位於五蓮山前寇(叩)官莊之西側”。
樂太君三子,即十一世增傑與樂太君所生的三個兒子,又稱為三祖,為叩官王氏十二世的三位先祖。長子名鍾獻,次子名以鈴,三子名以鍵。今叩官王氏後裔所分三支,就是這三祖後裔。
從碧園的興衰
樂太君三個兒子隨母南遷後,“同秉遺傳之德性,共受嚴親之薰陶,南抵團麓子,目睹山水之勝,亦堅偕隱之志”,遂於叩官莊建從碧園,奉母遷居。用“紹德”為堂號,含繼承祖德之意。三子分居後,次子以鈴於紹德堂西側建“聞德堂”,含德高名望之意。三子以鍵於從碧園東門外以“宜謙”為號建堂,因其長兄鍾獻以三弟才高氣傲而得名。
紹德、聞德二堂並立於從碧園中,東西大道之北,其中紹德堂懸有“甥劉墉書”的堂匾。這是因為樂太君的長女適配為東闊大學士劉統勳,生子劉墉,劉墉題字屬向舅家獻禮:“劉文清公(劉墉),雖知舅家,足能德服四鄰,使宵小卻步,獨恐萬一之失”。劉墉不但親書紹德匾以贈,還代請朝廷御賜牌坊,以彰外祖母樂太君氣節。此坊匾懸門楣,跨大道,路人皆仰。劉墉名震朝野,叩官王氏與其從碧園業因此名聲大振,在周邊特別是馬耳山前,幾乎無人不曉!
劉、王二家親上加親。劉墉的妹妹嫁於其二舅家的表兄(或)弟。劉墉還作媒將濟南茅家巷茅國老孫女嫁於三舅家表弟濬庸,迎親於新起的“宜恕堂”,鄉人稱為“前宅”。“劉家四代,皆懇勸王家,出仕於當代,石庵對舅家,尤能多方關愛”。叩官王氏有劉家這樣密切的近親,又與諸城、日照一些望族聯姻,只要王家有意為官,那是輕而易舉的!但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