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遠交近攻:戰略有方,步步為營 (第1/4頁)
凝香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背景引入:戰國時期,大約從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前 221 年,這是一個大分裂、大動盪的時代,但也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軍事戰略等方面激烈碰撞和快速發展的時期。各國之間相互競爭、相互制衡,局勢複雜多變,每個國家都在為了生存和擴張而不斷努力。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日益強盛,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然而,在統一六國的道路上,秦國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抉擇。一方面,其他諸侯國對秦國的崛起感到恐懼和不安,紛紛採取合縱的策略來對抗秦國;另一方面,秦國自身也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戰略,以最小的代價實現統一的目標。
- 引出主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遠交近攻”這一戰略應運而生,它猶如一盞明燈,為秦國照亮了統一六國的道路。這一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不僅改變了秦國的命運,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將詳細探討“遠交近攻”這一戰略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在秦國統一程序中的重要作用。
一、遠交近攻戰略的提出
1. 范雎入秦
- 時間節點:公元前 270 年。
- 具體事件:這一年,秦國謁者王稽出使魏國後返回秦國,車上還帶著一個窮困潦倒的魏國遊士,他就是范雎。范雎在魏國時曾是中大夫須賈的門客,因隨須賈出使齊國時,齊襄王賞賜范雎財物,引起須賈的嫉妒和懷疑,以為范雎私下裡向齊人洩露了魏國的機密。須賈回國後向魏國丞相魏齊報告,魏齊大怒,命家臣對范雎施以酷刑,范雎差點兒因此喪命。僥倖逃過一劫的范雎,在王稽的幫助下,化名“張祿”潛入秦國,他渴望在秦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洗刷曾經的屈辱。
- 人物分析:范雎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人,他經歷了生死磨難,更加堅定了自己在秦國出人頭地的決心。他善於觀察和思考,對各國的政治局勢有著深刻的理解,這為他提出“遠交近攻”戰略奠定了基礎。
2. 戰略提出的背景分析
- 秦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到了公元前 270 年左右,秦國已經在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如公元前 273 年的華陽之戰,秦軍斬首魏、趙聯軍十五萬,使得魏國被迫割地求和。秦國的實力逐漸得到其他諸侯國的認可,但同時也引起了各國的警惕和聯合對抗。例如,各國經常組成合縱聯盟,試圖阻止秦國的擴張。
- 秦國面臨的外交困境:秦國在外交上處於孤立的狀態,其他諸侯國對秦國既畏懼又不信任。秦國與趙國、魏國等鄰國之間的關係緊張,經常發生戰爭,但與齊國、楚國等較遠的國家之間的關係也不穩固。在這種情況下,秦國需要一種新的外交策略來打破僵局。
- 秦國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優勢與劣勢:秦國的優勢在於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具備了支撐長期戰爭的能力。然而,秦國的劣勢也很明顯,秦國的地理位置相對偏遠,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交通不便,這給秦國的軍事行動和外交交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此外,秦國的文化相對落後,在與其他諸侯國的文化交流中處於劣勢。
- 范雎對秦國局勢的洞察和思考:范雎入秦後,對秦國的局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他認為,秦國要想統一六國,必須改變以往的外交策略,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這樣既可以避免秦國在短期內面臨來自多個國家的聯合攻擊,又可以逐步削弱鄰國的實力,為秦國的最終統一創造條件。
3. “遠交近攻”的具體內涵
- 概念解釋:“遠交近攻”的核心思想是與距離較遠的國家結交,對鄰近的國家進行攻擊。具體來說,秦國應該與齊國、燕國等較遠的國家保持友好關係,避免與它們發生衝突;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