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詩人與唐朝——杜甫(完) (第1/4頁)
菇菇咕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安穩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他的金大腿……哦,不,好朋友嚴武過世了,杜甫失去依靠,只好帶著家人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輾轉多地於代宗大曆元年到達夔州。
在這裡,他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僱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
這一時期,杜甫的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就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杜甫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我在講起杜甫幼年生活的時候,就說過杜甫五六歲的時候看過公孫大娘的舞,聽過李龜年的歌。
公孫大娘、李龜年這樣的人是點綴大唐盛世的花朵,那大唐衰敗的時候呢?
大曆二年,杜甫在夔府別駕元持家裡觀看了劍器舞,他覺得這舞姿流暢飄逸,讓他想起了昔年公孫大娘跳的《劍器》和《渾脫》。
杜甫也沒想到在這個地方還能見到這樣的舞,便詢問舞者師從何人,舞者告訴他自己是公孫大娘的弟子。
杜甫知道公孫大娘去世的訊息後,撫今追昔,心中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杜甫寫的這首詩是在懷念公孫大娘,但好似又是在懷念盛世大唐……】
“是阿離的原型嗎”
“是七秀”
“我也想看看公孫大娘的劍舞”
唐朝
公孫大娘看著天幕,眼中漸漸模糊起來。自她成名後,備受追捧,她不知曉曾經有一個小孩來看過她的舞蹈。
而那個孩子在幾十年後依舊記得,還用手中的筆留下了自己存在的痕跡。
她都已經埋進土裡了,那個孩子竟然還記得自己啊!
弟子們雖然看不懂什麼“阿離”什麼“七秀”,但是都在公孫大娘身邊安慰她,“師傅您留名青史了,真好!”
身邊的小徒弟也在那裡稱讚著, “一舞劍器動四方,這個杜甫寫的可真……真好!”
大家都沒有提安史之亂,就像天幕所說的,她們不過是點綴盛世的花朵,哪裡有改變未來的能力呢?
【 大曆五年,杜甫輾轉來到江南,遇見了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
李龜年此時落魄不已,無比懷念曾經的宮廷生活,兩人在一起回憶起了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相見的情景,感慨萬千。
杜甫便寫下了《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兩人相逢之際是落花時節,落花時節也在暗指唐朝的衰敗景象。
公孫大娘是教坊妓,李龜年是樂工,這樣的身份都要在戰亂之中掙扎,那麼連這些人都不如的百姓還有什麼活路呢?】
“哎,唐朝……”
“我不為唐朝的敗落可惜,只是可憐了那些普通百姓”
“百姓何辜?李隆基李亨該死啊!”
“老杜的詩被稱為詩史,從杜甫的詩中就可以看到大唐的興衰史。”
【曾經生活優渥,和貴族們有幾分面子情的宮廷樂師和舞師都是這樣的下場,普通百姓們會怎樣呢?
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天寶十三年,唐朝有906多萬戶,人口數為5288萬左右。到了廣德二年,唐朝官方記載了290多萬戶,人口數1690萬。
雖然說這期間死了3600萬人是一種極為誇大的說法,但是那時候的大唐朝廷只能掌握這些人數是真的。
這些人中,多少人成為了亡魂,多少人成為了隱戶我們並不清楚,但我們知道的是,安史之亂不只是杜甫一個人的悲劇,同樣是無數百姓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