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永樂大典》流失在日不落博物館,細想便細思極恐… (第1/2頁)
思不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朱棣【混賬,竟然給朕改廟號成祖?!】
明·朱棣:【不孝子孫!】
朱棣無能狂怒。
而罪魁禍首呢?
笑死。
嘉靖根本不敢吱聲。
“1402年,43歲的朱棣正式登基稱帝,改元永樂。”
“廢除建文年號,將一切政令恢復到了洪武時期。”
“朱棣登基後首要大事就是安撫宗室,多加封賞,同時逐步削除藩王的兵權,使他們變成富貴閒人,無法對皇位產生威脅。”
“這樣雖然能讓皇位在自己的子孫中傳承,但卻給明朝留下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自明朝開國,朱元璋就有了遷都到北方的想法,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實施。”
“到了朱棣這裡,經過三十年的休養生息,恢復生產,明朝的國力已經達到鼎盛狀態。”
“不久,朱棣下旨將北平升格為北京,開始為遷都做準備。”
“為了擴充套件朝貢貿易宣揚大明國威,自46歲開始,朱棣便派鄭和六下西洋,途徑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海上航行,也是古代朝貢貿易的巔峰。”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次年,朱棣又下旨修撰永樂大典,這是集古代典籍大成的中國古代第一大類書。”
“全書總計卷,收錄圖書七八千種,但是由於戰亂等原因,儲存至今的只有幾百卷而已。”
“據不完全統計,《永樂大典》現今存世約四百多冊、八百多卷,總數不及原書的4%,分散於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
“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永樂大典》224冊,約佔現存總數的一半以上。”
“?!”
……
永樂年間。
朱棣先是一愣,彷彿沒聽清一般,隨後眼神中瞬間湧起震驚與憤怒。
他猛地站起身來,雙手緊緊握拳,青筋暴起。“什麼?永樂大典怎會流落至蠻夷之地?”
“朕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編纂而成的寶典,竟遭此劫難!”
其他人亦是如此。
朱瞻基:“永樂大典乃是皇爺爺心血之作,怎會流失到異國?!”
太子朱高熾更是痛心疾首。
那可都是用小錢錢編撰寫成的,怎的說丟就丟了?!
明朝一眾皇帝怒了。
光看後世彈幕評價,其他王朝也明白《永樂大典》的重要性,憤怒過後是冷靜的思考。
永樂大典乃是皇宮之中編撰。
異族人又怎會……
細想,便全是漏洞,又細思極恐…
分散至八個異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翰林院不乏監守自盜之人,除去戰火丟失,倘若是異族人打到皇宮……
“!”
北淵城的元溟:【永樂大典還在日不落博物館,真的太遺憾了……】
凡人百年: 【朱棣當初想 哪怕大明亡了,永樂大典也可以流傳後世,但他萬萬沒想到如今會成為外族人瞭解中國文化的線索。】
van: 【朱棣如果知道他的盔甲寶劍都在外族人手裡,真的會氣死,是我們後輩無能……】
望舒: 【大家可以去看典籍裡的中國,裡面有一期永樂大典“珠還合浦,歷劫重光”】
孤走枯蒼道: 【永樂大典可以解釋很多未解之謎,是我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其中很多秘密被歐美學去後發揚光大,本質還是我中華文明!】
“在文化、外交都取得一番成就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