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若清風芳花嫣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平興國四年。九月。
秋高氣爽,草茂馬肥,正是遊牧民族在一年中,發起南侵攻勢的最佳時節。而討債的綏朝人,果然在先帝太宗惴惴不安的等待中,如期而至。
九月初三,為報,太宗圍幽州一役,之仇,綏主----耶律獻,欽點,燕王----韓光寺,為南面行軍都統;又命,剛在高粱河之戰,取勝的耶律歃、耶律修格,二人,充任副帥,統兵十萬,由幽州南下,揮師攻匡。
雖然此前,在圍攻晉陽的過程中,匡朝軍隊曾擊潰過,救援北韓一朝的綏朝軍隊。但一場幽州之戰,雙方的實力對比,已悄然發生改變。
綏朝乃新勝之師,此時兵鋒正盛,又懷著滿腔復仇的怒火,而匡朝剛剛遭遇重創,軍心動盪、士氣低迷。勝負的天平,似乎從一開始便在向綏朝傾斜。而這也是,匡祖立國以來,匡朝疆域,第一次,遭遇外敵入侵。在高粱河的戰役慘敗之後,如果匡朝軍隊不能及時遏制頹勢,這個新興的中原王朝,恐怕將會面臨滅頂之災。
九月三十日,綏朝,燕王----韓光寺,統領諸路兵馬,進至滿城,在此集結兵力,準備南下,進攻鎮州。而鎮州、定州、關南三地的守軍,並沒有採取消極防禦策略,當得知綏朝入侵的訊息後,諸軍亦紛紛北上,主動迎敵。
在綏朝軍隊抵達滿城之際,鎮州都鈐轄----牛庭翰,一部,已率先,前出至徐河南岸,與綏朝軍隊,遙相對陣。
駐防關南的,河陽節度使----?雁晉,一部,則潛行至滿城西北處,準備伺機從敵軍後方發起攻擊,並阻斷其歸路。
而戍鎮州的,鎮州節度使----慄邯焭、知定州的,殿前都虞侯---嵟漢,亦率其所部,由鎮、定兩州發兵,並相繼抵達滿城附近,向徐河南岸的,牛庭翰軍隊靠攏,三部會合之後,匡朝軍隊兵力,已達到八萬人左右。
兩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此時,右龍武將軍----趙炎縉,登高遙望,只見燕王----韓光寺,麾下大軍,橫亙東西,不見其盡頭。這些傾巢而出的綏朝兵馬,在曠野之中,排列成數個巨大的方陣,隨時可能對匡朝軍隊,發起致命一擊。
戰旗獵獵、刀兵如林,十萬綏朝精銳,在近距離,造成巨大壓迫。倘若不是身處戰場,又如何能夠真切體會?更何況此時,匡朝軍隊要面臨的,還不僅僅是兵力和士氣上的劣勢。
早在綏朝軍隊南下之前,太宗便賦予了,河北道,前線將帥們,高度的用兵自由,准許其根據戰場態勢,“便宜行事”,而這也是鎮州、定州、關南三地將領,在獲悉敵情後,敢於主動出擊的原因所在。
太宗未能親臨戰場,在授予諸將前線指揮權的同時,又賜下了一份《戰場操作指南》,留下了具體作戰的陣法圖,“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平戎萬全陣圖。這是一種利用步兵與武器裝備相結合,形成穩固陣營,從而對抗騎兵衝擊的作戰思路。
此陣,將匡朝軍隊,分為前、中、後三軍,共八陣,陣與陣之間,相距百步。其中主力的中軍,以數萬步兵,組成三個巨型方陣。各方陣的前端,配備大量弓箭、步弩等,遠端射殺武器;陣中士卒,持盾牌長槍,向外戒備,陣前,又輔以鹿角、拒馬等障礙禦敵;而環繞大陣四周,再佈設大量輜重車輛,既能充當掩體,又能阻滯對手騎兵的快速突破,最後,在整個大陣左、右兩翼,各預留一萬騎兵,進行機動支援。
客觀而言,由於匡朝缺馬,難以正面與綏朝鐵騎抗衡,因此,平戎萬全陣陣圖中,“以步制騎”的戰略意圖,其實並沒有問題。僅從“萬全”之名,便不難看出該陣法,在戰場使用時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只是,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場,只有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方能始終掌握主動。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