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歷史的遺憾——李白杜甫 (第1/2頁)
買漢堡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42歲的李白迎來了命運的一次重大轉折。
公元742年秋天,一份來自當朝皇帝的詔書讓他再次走進長安。
告別家人時,他寫下一句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年輕時,他曾到過長安,他試著去拜宰相公主,求見高官,自薦經世之才,結果都未嘗所願。
現在,他終於等來了那聲召喚,從氣宇軒昂走進長安,到意興闌珊的離開,詩人的天真在一年多時間裡就被現實政治擊得粉碎。
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嘉獎,並被賜予官職,但卻是毫無實際權力的翰林學士。李白突然意識到,在皇帝眼裡,他和那些占星卜卦之徒並無二至,兼濟天下的理想成了笑談。
………
唐朝:
當李白乘舟湖上,面對青山綠水,白鷺翩躚,天幕的話語如同一把鑰匙,悄然開啟了他塵封的記憶之門。
他猛地睜開眼,眼中閃過一抹恍然與悲涼,隨即爆發出一陣狂放的笑聲,那笑聲在湖面上回蕩,穿透了山谷的寂靜,卻也掩不住那份深入骨髓的寂寥。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喃喃自語,嘴角勾起一抹苦澀的微笑,將壺中殘酒一飲而盡,彷彿是在祭奠那段逝去的青春與夢想。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他緩緩閉上雙眼,任由淚水與酒水交織在一起,滑落臉頰。
許久之後,他再次睜開眼,眼中已是一片清明,卻也多了一份深沉的哀愁。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使人愁啊……”
他低聲吟誦著這句詩,每一個字都彷彿是從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擠出,充滿了對現實的無奈與對理想的渴望。
那一刻,李白彷彿與天地融為一體,成為了那幅山水畫中最為哀婉的一筆。
………
評論區:
“李白的故鄉現在在俄羅斯境內唉!”
“李白的老家,哈薩克。”
“不過李白的政治能力確實難評”
“歷史家公認,李白本來就沒有什麼政治能力。”
“不經歷這些,李白不會是李白,也寫不出這些千古流傳的詩句。”
………
李白看著這一句句文字,不知道內心是個什麼情緒。
只是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
他只是靜靜地坐在船頭,目光穿越眼前的湖光山色,與那些評頭論足的文字遙遙相望。
天幕上的聲音如同一陣寒風,不經意間吹進了他本就孤寂的心房,帶來一陣陣刺痛。
但他沒有反駁,也沒有憤怒,只是淡淡地一笑,那笑容中包含了太多難以言說的情感——自嘲、釋然、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驕傲。
“歷史,總是由後人書寫。”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而我李白,不過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幾滴墨水,或深或淺,終將被時間沖刷。但我的詩將永遠與這片天地同在。”
他站起身,任憑秋風拂面,吹散了他額前的髮絲,也似乎吹散了他心中的陰霾。
他舉起酒壺,對著遠方的天際,一飲而盡,那是對過去的告別,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期許。
他喃喃自語,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即便世人笑我痴狂,笑我無能,可我依舊是我,依舊會用自己的方式,堅定我的信念。”
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山谷幽潭中迴盪了一遍又一遍,好像他內心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堅定。
許久後,他轉身步入船艙,留下一道孤獨而堅定的背影,與那片湖光山色漸漸融為一體。
………
★年過半百的杜甫幾乎一無所有,除了詩歌,生命一樣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