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漸入佳境 (第1/2頁)
泰拉石之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個非凡專案選擇仁清作為棲息地,不僅在省內引發轟動,其波瀾甚至湧動至省外。背後的推手,乃是三家東南沿海赫赫有名的跨界巨頭,它們的規模與影響力無異於商業界的龐然大物。任何一家企業的青睞已足以讓仁清沸騰,更何況是三強聯袂,其震撼力自不待言。
仁清之所以能在這場資本盛宴中脫穎而出,即便是省府高層亦感費解。畢竟,從自然資源稟賦來看,仁清並非獨一無二,而投資環境更是遜色於諸多兄弟城市。然而,資本的流向總有其獨到之處,仁清能吸引如此重量級的投資,無疑是一場意外的甘霖,無人不喜聞樂見。
奠基儀式原計劃由常務副省長白錦峰親自主持,無奈臨時變故,只好委派主管農業的副省長徐明洋代為出席。徐省長於五月九日晚抵達仁清,因職位級別未達需市界迎接之禮,故而改在市委大院舉行簡樸而莊重的歡迎儀式。儘管徐省長位階非最高,但市委書記杜某秉持“得道多助”的古訓,給予了超乎常規的禮遇,親自彙報仁清農業的發展藍圖,此舉超越了常規禮儀,足見重視。
奠基禮畢,徐省長與南風生態園的領航者鄒世祥深入交流,共探生態農業的廣闊天地,寄望南風能在根植仁清的同時,逐步向周邊地區播撒綠色的種子。午後四時,徐省長一行踏上歸程,杜書記與夏市長親送至市界,徐省長內心不禁湧起一絲暖意。在官場,如此級別的待遇實屬難得,正應了那句“人爭一口氣”,徐省長深感這份尊重的分量。
五月十三日,一個看似平凡的日子,仁清平靜如常,卻有一則訊息悄然傳入王逸飛耳中——大華機械廠一名工人受傷。此事雖微不足道,卻觸動了王逸飛的心絃。仁清每日瑣事繁多,若事事掛懷,他這個市委秘書未免太過瑣碎。但大華機械廠的異樣氛圍,自他首次隨杜書記考察後便縈繞心頭,使他難以釋懷。他暗中關注大華動態,收集情報,卻從未在杜書記面前提及。
今日訊息源自大華研究所的技術員孫也夫,此人幾乎成了王逸飛在大華的“密探”。兩人相識頗具戲劇性,緣起去年十一月的一次視察。王逸飛遵照杜書記指示,巡視車間,偶遇一名戴眼鏡、看似文質彬彬卻手持錘子敲打白鐵皮的青年。一番詢問,得知青年竟是計算機專業出身的本科生,卻被安排做鉗工,這讓王逸飛大惑不解,進而戲謔大華“人才錯配”。
這一幕,不僅改變了孫也夫的命運軌跡,也讓王逸飛回想起自己被派遣至碧巖村的經歷,那份隱痛促使他發聲,以己度人,呼籲變革。他深知,即便身為秘書,一言一行亦能激起漣漪,正如他自己的命運因一次突兀的調動而改寫。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聲音,都可能成為改變他人命運的力量。
事實上,這無異於公權的濫用,王逸飛平日裡對此避之不及。但今日,他堅信自己的抉擇無誤,深知在特定情境下,唯有特權之手能斬斷陳規舊習的枷鎖。
果不其然,杜書記的視察結束後不久,那位名叫孫也夫的年輕人便被調入研究所,安排在數控中心擔任技術員。王逸飛透過多方打聽,發現孫也夫各方面的表現均可圈可點,於是尋機與之接觸,藉機探詢有關大華的種種。
孫也夫頗為機敏,察覺到王逸飛一句話便扭轉了他的命運軌跡,心中自然生出親近之意。見對方對大華之事頗感興趣,他心中有了計較,不僅對王逸飛的詢問坦誠相告,日後更常以電郵為媒,及時傳遞大華的重要動態。
如此一來,王逸飛意外地在大華安插了一枚“眼線”。而今日這條訊息,正是孫也夫透過郵件送達。起初,他對這看似無關痛癢的資訊感到困惑,直至透過網路交談深入瞭解,方才發現其中暗藏玄機。
被打之人名為譚正剛,是機加工車間的一名資深工人。因其銑床技藝超群,深得同事敬重。然而,他性情執拗,喜與上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