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紙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殺掉的大野心家,怎麼可能會聽從於一個女人的勸導,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
還有一件最讓樊伉在意的事就是,就是這一戰後,呂氏集團的一把手,大漢朝的第二號人物周呂侯呂澤,他的舅舅因為傷勢過重,不久就去世了。
正是呂澤的去世,才導致了其後漢政局的一系列嚴重變化。
樊伉因為編寫漢皇傳,道聽途說包括他親爹親孃的種種描述,對於漢朝的歷史比起剛來的時候要了解得深刻許多。
劉邦早有廢太子之意,為何一直隱忍不發,恐怕並不是顧念與呂雉的夫妻情誼,而是忌憚呂澤吧!
不管這其中恩怨如何,樊噲出征在即是肯定的。
戰爭來得太快,以至於剛來這個世界不久的樊伉還沒有絲毫準備。
如果能夠再給他兩年的時間,他相信那個時候他對戰爭的準備會充足許多。
即使如此,樊伉還是儘可能地多做兩手準備。
戰爭時期,大軍最缺的是什麼?
糧草不必說,這是重中之重。
糧草的事情朝廷會安排,無需他操心,他也操心不過來,劉邦和蕭何總不會讓將士們空著肚子去打仗。
除了糧草,當然就是醫療。
樊伉看到宮裡的侍醫給人治病,也親身體驗過軍中是如何處理外傷的。
上次他手受傷,呂嬃就曾喚過一名據說軍中粗通醫理,會處理外傷的部曲給他包紮傷口,那經歷不說也罷。
從這兩件事他就知道這個時代的醫療環境有多落後。
消毒是別想了,刀傷藥的效果也夠嗆。
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下,將士們受了傷完全就只能靠運氣。
熬過去了就能撿回一條命,熬不過去,就只能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可恨他不是學醫的,要不然弄兩個刀傷藥的配方不在話下。
除此之外,禦寒也是一大難題。
現下已是十月,關中的氣溫已經十分寒冷,更北一點的上郡西河早已經開始下雪,軍士們連件像樣的禦寒棉襖都沒有的情況下北征匈奴,簡直就是拿生命在開玩笑!
樊伉覺得自己得做點什麼。
不是為了劉邦,也不是為了那些權貴,而是為了那些因為劉邦一聲令下,就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離開自己的妻兒奔赴邊關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們。
樊伉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改良醫療條件。
冷兵器時代,真正在戰場上死於敵人刀下的其實很少,更多的是受了傷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護理傷口感染後致殘致死的。
若此時穿越過來的是一名外科醫生,估計能大展身手大放異彩。
然而,樊伉只是個地種得都不見得比一般人好的農學從業者。
碘酒怎麼做?
不知。
傷口怎麼縫合?
不懂。
截肢怎麼截?
不會。
他只知道生理鹽水可以清洗傷口,酒精可以消毒,其他的一問三不知。
大漢朝是有酒的,不過那些連黃酒都稱不上甚至還帶著酸味的渾濁液體,顯然是不具備殺菌消毒作用的,得蒸餾酒才行。
他現代的親爹不抽菸不嚼檳榔不賭不嫖,就喜歡喝一點小酒,還非得是那種農家自釀的白酒。
所以他老爹還在的時候,每年家裡都要吊兩鍋谷酒喝,每回樊伉都要跟著打下手,幫忙燒鍋,看得多了自然就會了。
看來他還得先建個酒坊。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可以準備的,諸如武器鎧甲甚至馬鞍馬蹬馬蹄鐵等等。
樊噲朝會那天,不知道從哪裡牽了匹瘦馬過來,他見過那馬背上倒是有馬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