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賈雨村得到甄士隱資助後,為何不辭而別? (第1/2頁)
樂天派流浪的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紅樓夢》第一回提到落魄的讀書人賈雨村,寄居在葫蘆廟賣文為生達三年之久,正苦惱之際,幸得鄰居即當地的望族士紳甄士隱的資助——五十兩銀子和兩套冬衣,從而得以進京趕考,順利科考及第,求得功名。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賈雨村得到甄士隱的資助後,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十九日乃黃道之期,兄可即買舟西上,待雄飛高舉,明冬再晤,豈非大快之事",而是當晚五更時悄悄"進京去了",根本沒向甄士隱辭別。
甄士隱只得作罷,他原本打算再寫兩封推薦信給賈雨村"帶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謁個仕宦之家為寄身之地",但賈雨村不過是託廟裡的和尚轉告甄士隱使人過去請的家人:"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面辭了。"
賈雨村何以如此急迫,就與恩人甄士隱不辭而別?真的是忘恩負義的本性使然嗎?
其實,下這個結論還為時過早。那時的賈雨村不是小人,沒有忘恩負義之心,還是很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
這從他中秋之夜對月所吟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以及放歌吟對顯示的才情就可看出:賈雨村確實是才華出眾的"窮儒"。
正因為如此,愛才的甄士隱才仗義疏財,只因考慮讀書人的體面與自尊,不便輕易相贈,才選擇了中秋時邀他喝酒賞月,待他主動說出"行囊路費,一概無措,神京路遠,非賴賣字撰文即能到得"的困境後,及時豪爽相幫。
賈雨村受助的表現,也確實道出自負的讀書人死要面子的清高:"雨村收了銀衣,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
其實,賈雨村只是強自淡定,內心深處早已按捺不住,盼著火速到京參加科舉考試,以期早些博得功名,實現飛黃騰達封妻廕子的榮光了。
但賈雨村與甄士隱喝酒時卻能壓住狂熱,並未吐露心聲,而是在酒後三更回廟後,才急切地收拾行囊,五更時忙忙的趕考"進京去了"。
賈雨村的心情似乎可以理解。畢竟那時交通不便,進京趕考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抵達的。他原本在葫蘆廟呆了三年被"淹蹇住了",憑其"進京求取功名"之心,肯定是一刻也不想困在這個落魄之地,一心想著科考成名一飛沖天,何況還有"回頭向他看了兩次的"風塵中之知己"嬌杏,讓他"狂喜不禁"心潮澎湃呢。
所以,賈雨村回到廟裡,哪裡顧得及考慮讀書人的基本禮節,等待"黃道吉日時"當面向甄士隱辭行。
批書人脂硯齋在此處也說,賈雨村不辭而別,實乃爽快之舉。意指賈雨村這個人不拘小節,懂得變通,不是一味死讀書的迂腐之人。
故從這方面而言,說賈雨村得到甄士隱的資助後不辭而別,實屬他忘恩負義的本性使然,還不夠準確。
不過,賈雨村"略謝一語"、不辭而別,這些確實有違讀書人知書達禮的行為,也說明他還是有些不地道見不得光的小心思。
如假裝不在意甄士隱所贈的銀衣,還假裝淡定地陪著甄士隱賞月喝酒到三更時分,足以看出賈雨村這個人不簡單,城府極深。
甄士隱資助的五十兩銀子,可不是小數目,相當於今天的人民幣二萬五千元左右。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打秋風時,才得到二十兩銀子。二十兩銀子就是那時普通的莊稼人一年的收成,可見賈雨村得到五十兩銀子,內心說不定顧慮著,萬一是甄士隱一時衝動呢,隔天不高興了要收回去?畢竟甄士隱的小康之家只能算殷實,還不是"富甲一方",總之夜長夢多啊!
另外,猜疑多想的賈雨村可能還擔心,得到甄士隱的資助後,甄士隱若要求回報呢。自己做不到,怎麼辦?甄士隱在喝酒時不是明顯表露了"明冬再晤"之意?今後自己的前程哪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