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王之渙的《登灌雀樓》何以是唐詩"五絕"之首? (第1/2頁)
樂天派流浪的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就是大唐詩人王之渙所寫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曾得到女皇武則天的高度評價,後世譽之為唐詩\"五絕\"之首,從而廣為流傳,名垂千古。現小學語文課本亦收錄其中,經小朋友們爭相誦讀而家喻戶曉,影響深遠。
這首登樓詩,可見其無出其右的震撼之力。據考,唐宋無數詩家曾爭相模仿,欲一比高下。如\"詩聖\"杜甫的《望嶽》,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蘇軾分別創作的《登飛來峰》、《題西林壁》等,都是模仿其意的經典名篇,但均屈居其下,未能超越。
由此而言,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確是唐詩的精品、\"五絕\"壓軸之作。那,我們不妨細細品讀,看看這首古詩究竟何以榮登\"五絕\"榜首?
一、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登鸛雀樓》是王之渙39歲時即興而作的五言絕句。那時,剛好他辭去衡水主簿的職務回山西老家絳州,悠遊到蒲州(今山西蒲縣)登上鸛雀樓時,看到太陽依傍著中條山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的壯觀景色,便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很自然地表達了\"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還得再登上一層樓\"的淺顯道理。
全詩僅二十個字,沒有生僻字出現,用語也不深奧,可謂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更厲害的是,就是這看似普通的四句詩,卻是平中見奇,推出的道理雖然淺顯,但提煉得無縫對接,很有畫面感。
前兩句寫景,描繪出詩人登上鸛雀樓,一覽夕陽西下黃河入海的磅礴氣勢與壯麗景象,是那樣的雄大與厚重,給人\"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感。
後兩句寫意,出人意料地筆鋒一轉,將所見之景、所見之勢與生活中的哲理巧妙地連線起來:要想看得更遠,就得\"更上層樓\",站得更高才行。
全詩透過流暢的語言,表達很明白的意思。直抒胸臆卻又將意境顯得十分渾厚深遠,似有意猶未盡之感,又給人沒有設限的無盡想象。
難怪有詩家為之高度評贊,說這首詩\"它有一個好處,就是寫出了畫面之外的東西\",讓人回味無窮。
二、兩兩對仗,注重押韻
此外,《登鸛雀樓》這首短詩的亮點,還在於兼備兩個鮮明的特色。
一是手法上兩兩對仗,這在《唐詩三百首》所收錄的36首五言絕句中,是唯一的一首。一般而言,唐詩\"五絕\"並不要求對仗,能有一聯對仗就很好了。然,這首詩卻是最頂格的要求:
一、二句用的是非常嚴格的\"正對\"。\"白日\"對\"黃河\",\"依\"對\"入\",\"山\"對\"海\",\"盡\"對\"流\",屬性相同,對仗工整,將所見景象的雄大、厚重有力地呈現出來。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對\",技巧也十分嫻熟講究,避免了枯燥古板式的說理,而是非常勵志地講了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既顯示積極進取的精神,又暗藏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字裡行間中或明或隱地迸發出來。
比起柳宗元的《江雪》,則是不同的願景不同的畫面,創作手法上也有差別。\"千山鳥飛絕,萬盡人蹤滅\"這兩句在對仗上一致,不分伯仲,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就沒有這樣嚴格的要求,儘管也是自然匯出哲理卻偏向於潔身自好的孤潔品質了。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在\"五絕\"中拔得頭籌實屬無可厚非,以致《唐詩別裁》給予這首古詩高度認可:\"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
二是注重壓韻。照唐時漢語發音的特點,《登鸛雀樓》這首詩第二句\"黃河入海流\"最後一個字\"流\",與第四句\"更上一層樓\"的\"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