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一策害百年(二) (第1/2頁)
清風刀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次易回河,還沒有動永濟渠,只是把黃河水匯入六塔河中,結果是“六塔河,不能容,是夕複決,溺兵夫、漂芻藁不可勝計”。
第二次易回河,吸取了教訓,沒有整個黃河東移,而是修了一條往東的支流,形成了東、北兩路,事畢之後,宋朝君臣決定再接再厲,盯上了永濟渠。至此,永濟渠的災難開始了。】
【其實當時朝廷還是有明白人的,文彥博就曾說過:“今乃取黃河水以益之,大即不能吞納,必致決溢;小則緩漫淺澀,必致淤澱。凡上下千餘里,必難歲歲開浚。”
可皇帝就是不聽,很快黃河媽媽就讓他們嚐到了苦頭,“未幾,河果決衛州。”
這下,大宋的君臣們又開始反思了,這還是不行啊,還是趕緊恢復永濟渠吧。
可沒想到,這邊剛搞完,第二年戶部侍郎蹇周輔又申請開撥,以便通漕運,好令商旅舟船能行至周邊。
如此這般拍腦袋做的決定,反覆作死,今天堵明天疏,很快永濟渠就被嚴重損壞了。】
【到了宋哲宗年間,第三次易回河的大幕拉開了,“大河東流,御河(永濟渠)復出。”
朝廷抓緊時間修了河堤河壩,可此時已經被扒拉得一塌糊塗的黃河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流了。
“明年秋,黃河漲入御河,行流浸大名府館陶縣,敗廬舍,複用夫七千,役二十一萬餘工修西堤,三月始畢,漲水復壞之。”】
‘哎’,真不知道生活在北宋年間黃河流域的百姓如何之慘。
【這永濟渠只是當時的一個縮影,宋朝君臣持續作死,壞田超過三千萬畝,數百年來水患從未有過如此之大,“河北千里蕭條間無人煙”。
持續的黃河改道空耗國力,使得北宋國虛民窮,很快就被金國的鐵騎直接給踏破了。】
【戲劇性的一幕來了,金國接手的華北,直接就是千里澤國的爛攤子。
金世宗完顏雍在位29年,內外皆安,唯獨和黃河搏鬥了一輩子,臨死時估計都還在恨李垂。
他的孫子完顏璟即位後,開始發狠,決定要治河。
可此時黃河的情況已經大為不妙了。
北宋末年杜充打算決河阻礙金軍,結果導致黃河南下奪淮,金國初年黃河得不到照顧,屢屢氾濫,已經形成了數股分水河洩入海中,這怎維護?
由於金國最繁華的地區是濟南一帶,自然是希望能夠依靠水利,於是有人建議放水入梁山泊,由南北清河分流,這樣對山東和中都有益。
換句話說,就是要黃河水北流而非東流,反正金國不怕契丹人。
可黃河媽媽表示,我怎麼流還輪不到你們來定,於是“八月,河決陽武故堤,灌封丘而東。”
沒辦法,那就只好順著黃河媽媽來吧,按照規劃,黃河改為東流,去掉北流,還是李垂的那套。
“於中道疏決,以解南北兩岸之危。凡計工八百七十餘萬。“金國當時人口大概有5300多萬,可以說男丁都差不多被拉去堵黃河了。
可此時成吉思汗早已經開始著手一統草原,準備向金國開刀了。】
【金國治下,黃河也是災禍不斷,其末年的所有賦稅都用來治河了,國家財政日益枯竭,以至於蒙古大軍僅用了28年就滅了金國。
至此,李垂的文章成功滅了第二個國家。
金國滅亡之後,黃河依舊任性,到了元九年,很快就給了忽必烈一個下馬威,
“衛輝路新鄉縣廣盈倉南河北岸決五十餘步。八月,又崩一百八十三步,其勢未已,去倉止三十步。”
很顯然,去掉北流使得黃河再一次不穩定了,新興的元朝決定繼續治理黃河。
可是究竟該怎麼治呢?有人主張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