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雜交水稻 (第1/2頁)
清風刀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祖宗們大家上午好,第一天直播就提及過農業,已經說完簡易化肥製作方法,今天咱進入新的話題-種子。】
本來還等著樂呵的人們瞬間精神緊繃,秦姑娘怎麼不按套路出牌,不是說好直播娛樂嗎?昨天講的那什麼趙特勒其實就挺好玩的,怎麼突然開始這麼嚴肅的話題。
皇帝們更是無語,這咋就搞突然襲擊呢,不過也沒辦法,還得趕緊吩咐群臣做好準備記錄。
秦凌雪眨眨眼笑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話給歷朝歷代帶來什麼雞飛狗跳。
【早在史前時期,我們祖先就開始對野生稻的馴化。
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見證這一歷史程序。
這些遺址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相對定居的農耕生活,水稻成為他們的重要食物來源。
隨著農業技術進步,秦漢時期水稻種植得到初步發展。
當時的水稻種植主要採用旱耕田的方式,收成時需要從田裡抽水泡田,再進行收割。
這一時期的種子選育主要是透過自然選擇和簡單的人工選擇來進行。
唐宋時期是我國水稻發展的重要階段,水稻的栽培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種植方法多樣化,包括旱地耕作和水田耕作。
同時,水稻的品種也逐漸豐富起來,出現專門記載水稻品種及其生育、栽培特性的著作《禾譜》。
各地地方誌中也開始大量記載水稻的地方品種,秈稻、粳稻、糯稻等分明,早稻、中稻、晚稻齊全。
元明清時期,水稻種植技術進一步成熟,出現人力水車和灌溉設施等先進工具,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同時,種子選育也更加精細化,透過自然變異和人工選擇培育出具有特殊性狀的品種,如香稻、糯稻等。
這些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為我國水稻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進入近現代時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我國水稻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世紀開始,我國引進國外的優質水稻品種,提高了水稻的耐候能力和品質。
同時,加大對水稻的研究和科技支援,推動了水稻種植的現代化。】
古人們:???說這些幹啥,對我們也沒啥用!!!!
【今天我們著重講一下我國雜交水稻。】
古人:???雜交???著什麼虎狼之詞???
【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袁隆平院士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意識到透過雜交育種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此時的畝產水平相對較低,全國水稻單季平均畝產在大約為170公斤。】
知道公斤為何物的人們輕輕哦了一聲:這和我們也差不多。
【1974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中國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秧優4號”,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
1976年,“秧優4號”在中國廣泛推廣種植,對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畝產水平開始顯著提升,到1981年,中國首次實現了水稻年產量超過畝產500公斤。】
眼紅、十分眼紅,不論帝王將相還是地主小農,看到那500公斤的畝產集體眼紅。
【1985年,農業科學院成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加大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力度。
1996年,袁隆平團隊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品種“超級稻”,其產量相比傳統稻米提高了約20%。
到2000年,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000萬公頃,同時,畝產水平繼續提升。】
【2004年,袁隆平團隊培育出雜交水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