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大明寶鈔 (第1/3頁)
風疏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我們談完生意就回客棧,此時已是晚飯時候,吃過晚飯洗漱一番等等,在此略過。
一夜無夢,又到天明。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我們就起來準備出發了。
這是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寧出發的第54天,我們路過的荔溪口,在明朝,屬於辰州府管轄範圍。
我們在前邊曾提過,辰州天下府,一府管沅陵、瀘溪、漵浦三縣。
沅陵古城左邊是上游無數溪水匯流而成的河流,右邊是酉水,兩河合抱沅陵古城,匯合就成了沅江。
沅江浩浩蕩蕩向西南方向前進,所過之處,路過的山峰不斷有溪水補充注入沅江。
荔溪口就是位於荔溪河入沅江的出口而得名。
後來,人們由於發現了盤古洞,就把沅陵古城的西南部,東接麻溪鋪鎮,南連筲箕灣鎮,西鄰瀘溪縣武溪鎮,北與太常鄉接壤,方圓約20公里的地域,命名為盤古鄉。
此是後話。
言歸正傳。
我們吃過早飯,離開荔溪口沿著古道,繼續出發。
我們穿行在峽谷中,只見群山環聳,長林密竹,這時太陽還未出來,峽谷裡飄蕩著薄薄的晨霧。
一開始還可以看見溪流,走著走著,不見了溪水,卻可以聽見水流動的聲音,溪水隱入野林亂草中了。
晨光中,一行人在古道上有序前行,我坐在一輛牛馬上,蕭遙劍伴在牛車旁步行。
我們看見古道的一邊,堆滿了層層的落葉,另一邊滿布亂石,上面長滿了厚厚的、黃中透綠的苔蘚。
蕭遙劍手指著石上長著苔蘚的那一邊,對我說:這邊是溪流,在豐水期,水會漫過石頭。
我點點頭,認同他的說法,那些苔蘚,就是證明。
走著走著,只見前邊古道連線著一條小石橋,橋洞彎彎地橫跨在長滿苔蘚的亂石上。
這時,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斜斜地照射在橋下的亂石上,苔蘚發出了耀眼的黃綠光芒。
走近石橋,橋面鋪著長石條,這是一條能走車馬的石橋,橋頭豎立著一面黑石碑。
蕭遙劍把我從牛車上抱起,快步走到石碑前,我倆要看看上邊都寫了啥內容?
我們快速地閱讀了石碑上刻著的字,原來這石碑是一座功德碑,上面記錄了這座石橋在某年月曾被山洪沖毀,後來人們集資重修,功德碑上記載了當初捐資的名錄。
某茶坊五兩,某銀號六兩,某鋪一兩二錢,騾馬店四錢,宋陳氏五錢,陳張氏三錢等等,粗略計算,捐資人數超百人次。
上邊的某茶坊,就是指製茶賣茶一體的工作坊;某銀號,就是古代的金融機構,即錢莊,能給人們提供貨幣交易和儲蓄服務;某鋪,就是賣貨的店鋪;騾馬店,就是出租騾馬服務的店鋪;而宋陳氏,應是嫁入宋家,孃家姓陳的媳婦;同理,陳張氏,就是嫁入陳家,孃家姓張的媳婦。
蕭遙劍對我說:看!這裡捐資的人中,最多是姓宋的人,然後就是姓陳的人!
我知道蕭遙劍有一目十行的能力,他看過的文字,就像被錄入了電腦系統一樣,在他的腦海裡迅速被整理、分析,並得到結論。
這裡距離人居的地方,最近就是荔溪口古鎮,換言之,這橋的重修捐資人,應該大多數都是荔溪口古鎮的居民。
事實上,荔溪口古鎮有九成人口是苗族,以宋姓為第一大姓,佔總人口的三成比例;第二大姓是陳姓,佔總人口的二成多比例;這兩大姓氏,已經佔了古鎮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看捐款名錄,就可以發現,捐款金額真是多少不拘!
做生意的店家捐的金額會大一些,而個人,捐的金額相對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