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西塔夕照 (第1/2頁)
風疏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一行人從休寧出發的第十一天下午,終於來到了浮樑古城。
我們是從東門進入浮樑古城的。
只見浮樑古城的城門巍然而立,左右是高大穩固的城牆;城門下開一門,上建城樓,主樓在中間,旁邊各有一個角樓;主樓正面闊5間,進深3米,重簷三滴水,歇山頂。
城樓下是一條護城河環繞,有一條吊橋連線道路與城門。
我們都下了車,一行人魚貫走過吊橋,來到城門下。
守城衛兵核檢了三叔交給他的入滇文書,衛兵揮手讓我們入城,我們有序地透過城門。
城門所在的券門洞,築在主樓下邊的8米高的城牆裡,洞頂底闊達 3米多。
穿過城門後,只見前方是一條丁字街,我們繞著街而行,可見巷道縱橫。
街道是光亮整潔的青石板道,在陽光下,耀眼生輝;街道兩旁,商鋪林立、飯店客棧,一應俱全;商人旅者,絡繹不絕;議價論價,此起彼伏;井然有序、繁華熱鬧。
三叔在前邊帶領,一邊前行一邊告訴我們:浮樑古城全城佈局形似八卦,外方內圓;按八卦的乾坤坎離四個方位,分設北南東西四個城門;與其他古城不同的是,浮樑古城的正南門與正北門不直通,正東門與正西門同樣不直通;你們剛才進來時也看到了,過了城門後,就遇到丁字街;古城的巷道眾多,有大有小,大的稱大街,小的叫小巷;全城大街小巷,計有九街八陌六十閭,其中以25戶人家為1閭;走在大街小巷中,彎彎繞繞,沒有一條是直路;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軍事防禦。
我們聽到三叔這樣說,都想快點放下行李,到周圍看看。
三叔又說:浮樑古城的城牆全長20餘里,高1.6丈,寬丈許。
三叔所說的20餘里,即10公里;高1.6丈,即5米多高;寬丈許,即3米多寬。
說話間,我們在東門附近已找到客棧,一行百多人,就分開四間客棧住宿。
天色尚早,我們年輕人放下行李,就相約在古城內走一走。
三叔怕我們迷路,就叫了客棧的一個店小二,陪著我們走。
浮樑古城內的路,都很相似,真的有點難以辨認,還好有店小二帶路。
店小二告訴我們:浮樑古城的北面背山,南面有湖,東面有河,西面是林海,正是前有明堂、後有靠山、有情水繞、林木繁茂的千金寶地。
話說,浮樑古城建於唐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一直是歷代浮樑縣的治理統治中心。
在古代,衙署是一方主宰,佈局好壞直接影響到官員的前程和百姓的安危,所以它的選址十分重要;按《易經》及八卦學說,衙門一般建在城市的南側;因為南屬於坤位,是陰之極矣。
按照歷代歷朝規制,只有縣衙所在的城鎮,方可建造城牆,而縣衙一定是在城牆的保護之內。
店小二說:我們浮樑古城有座宋代的大聖寶塔,皇帝曾在此避難,不如我帶你們去看看。
我們紛紛說好!
店小二帶著我們在古城的巷子裡繞圈,行了好一會兒後,我們看到一座七層的塔,塔身呈紅色,每一層均有外挑平臺,且沒有鉤欄。
整座塔身形象簡潔、造型古樸美觀。
店小二告訴我們:大聖寶塔皆用大型青磚實砌,每層的外挑平臺均是用青磚疊砌。
凌轅問店小二:明明是紅色的磚頭,為什麼你說是青磚?
店小二說:確是青磚!建塔時,由青磚、糯米、紅泥、石灰砌成,年長日久,塔身受雨水侵蝕,被粘合的紅壤漿液染成紅色,所以我們也稱它為紅塔。
這宋代紅塔,有“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