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李坑儺舞 (第1/2頁)
風疏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出發的第七天,我們從雲灣來到碧水汪汪的汪口,吃完午飯,繼續前行,目的地是李坑。
汪口離李坑22里路,我們用了一個時辰的時間才到達。
村道依偎著一彎碧水,蜿蜒向前,只見群山環抱之中,一個村落沿溪而建、街巷均有溪水貫通,九曲十彎,溪流之上有許多石、木、磚的小橋。
我衝口而出地說:這裡的小橋流水真像烏鎮!
凌軒聽了說:對,這裡很像烏鎮!
到達李坑時大概下午三點鐘左右,入住客棧放下行裝後,客棧老闆告訴我們:儺神廟前有儺舞看。
我們年輕人立即歡呼,長輩們要休息,就不去了。
客棧老闆叫了個小二帶我們一群年輕人過去看。
遠遠的就聽到了鑼鼓聲響,音調古樸、滄桑,時而高亢、時而悠揚。
來到儺神廟前,這裡有一塊很大的空地,觀眾圍成一圈,儺舞正在表演中!
我們努力擠向前,只見圈中空地上,一些人戴著誇張奇特的面具,跳著如同巫師一樣步伐的舞蹈;在一邊,樂隊正用大鼓、大鑼、大鑔發出巨大的聲響,還有人負責唱的。
店小二也不回去做事了,跟我們一起看。
店小二告訴我們:他們現在正在跳《開天闢地》。
演員在鑼鼓聲中,隨著鼓點的輕、重、緩、急,默契地踩著節奏,拗斧、磨斧、闢斧,演員的動作誇張又奇特。
當演員做著一種類似女人的動作時,店小二告訴我們說:這種叫“妮行步”。
蕭遙劍問店小二:這種舞有什麼用途?
店小二說:這是村內的一種祈福和禱告儀式;前不久的中秋節,村內還有舞龍,就更熱鬧了,舞龍會走遍全村每一戶人家,一般會到凌晨才結束的。
正在說話間,演員們就退到一邊去,更換面具及衣飾。
店小二說: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蕭遙劍問店小二:這些面具是用什麼製作的?
店小二說:這些面具都是用樟木或楊木用人手雕刻而成的。
很快,儺舞又開始了。
店小二告訴我們:他們現在跳的是《太陽射月》。
扮演後弈的演員,動作既古樸粗獷,又簡練形象,雖誇張卻又傳神。
儺舞結束時,太陽也近西了,人們都散去,店小二帶著我們一行人走回客棧。
三叔見我們回來,就帶著我們一起到飯店那裡。
李坑的美食更多,三叔讓飯店老闆推薦,老闆向我們推薦了李坑炙肉、花菇石雞、清燜荷包鯉、李坑蒸雞。
李坑炙肉有點像現代人吃的烤豬肉,不過不用炭火,不用烤箱,而是用燃過的糠灰。
當地人用五花肉,在燒烤前先用桂皮、茴香、胡椒粉、糖、醬油調味,用竹串末端插好肉片後,放在燃過的糠灰上兩面翻動,利用糠灰尚存的熱力,慢慢將五花肉炙至出油滴入火灰中即可上碟。
李坑炙肉顏色油亮發紅,外皮酥鬆,內裡脆爽,帶著一股桂皮的甜香味道。
花菇石雞,是用黃山特產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
石雞其實跟雞沒有什麼關係,它不是禽類。
廣東人叫青蛙做田雞,石雞也是山中的一種生活在洞穴中的蛙類,因為營養價值高,被稱為“百蛙之王”。
我記得凌家子弟前段時間上黃山前,來到黃山腳下的湯口那晚,就曾吃過“黃山雙石”這道菜。
黃山雙石就是用黃山的山珍石雞、石耳烹調而成。
石雞就是上述所講的生活在洞穴中的蛙類,而石耳是指生活在黃山上的一種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