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明代客店 (第1/2頁)
風疏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我在松穀草堂藏書閣找那本後世十分出名《一統路程圖記》,卻不料老道長告訴我,這本書目前還未面世。
這本書的作者於1570年才把它寫成,距我現在的1389年,還要等182年。
老道長見我內心執著於入滇路線,就勸我還是按朝廷於公元1381年,為收復雲南而揮軍南下的路線,即走東路普安道。
老道長說,這條路線現在沿途均有明軍設立的驛站兵衛,一則為保西南穩定,二則是為了路過的商旅安全。
雖然目前我手上沒有程圖路引,但是老道長也詳細地講了普安道沿途會經過的地方。
無獨有偶的是,這些地方,大多數我都在現代時曾路過或到過旅行。
例如:貴州的玉屏、鎮遠古城、清平即現代的凱里爐山鎮、平越即貴州福泉馬場坪、龍里、貴州即現代的貴陽、平壩、普定即現代的安順、平夷即現代的雲南富源、南寧即現代的雲南曲靖、中慶即現代的雲南昆明。
想一想,我能在明代到達上述這些現代去過的地方,我就十分激動。
譬如鎮遠古鎮、安順的黃果樹瀑布等等。不知明代的梵淨山是怎樣的呢?
對於我來說,現代時我用飛機、高鐵、汽車出行,而在明代,我可能需要用腳行走了。
現在凌家族人得了一筆鉅款,加上凌家族人本就累積了不少的財富,入滇就無需太過艱苦。
凌家族人可以一邊遷居、一邊旅遊,而非為了趕路而趕路。
老道長告訴我們說:明代的人口流動比以往的朝代要頻繁,除了讀書人赴考、商人營商、還有官場上的各種往來,還有平民百姓的流動,所以路途中有很多驛館、鋪舍與客店。
這裡容我解釋一下:
驛館,就是驛站裡設定供旅人休息的地方,但是這種地方一般優先給官府公務使用。
驛館顧名思義,很多會有馬驢這些的,比如有急件時,馬就可以用作接力使用。
如果驛館是在岸邊,還會管理往來河流的船隻。
既然是特供官員使用的地方,那麼一定是比鋪舍與客店都要安全了。
鋪舍就是十分簡便有一個休息的地方,遇上急件,走到半途到了這裡,又夜路難行,就入住鋪舍,過一晚再走。
客店就是由私人開設賺取錢財的客棧和旅店,這跟現代的酒店、客棧相類似,一般往來和商販和普通流動人口,都是住這種客店了。
明初的驛站很多,30里路就會有一個;而鋪舍更頻密,每十里路就一間;客店就要看城鎮的商業情況了,這是當然的,流動人口多的地方,才會有多一點的客棧。
比如南京,是明朝的京都,當然流動的人口多,在這裡開客店,就不用擔心沒有客人入住了。
如此說來,我們入滇,一定要認真地安排好行進的路程,合理地推進行程,才能做到勞逸結合。
不說不知道,原來古代如果用步行來傳遞的信件,叫“郵”;而用馬來傳遞的信件,叫“驛”。
曾說過古代的車馬很慢,其實也是指平民百姓之間的效率。
如果是官方的加急文書,只要在馬上繫個小鈴,驛站遠遠的聽到鈴聲,立即備馬掛鈴,待前一站的馬剛停,立即接過文書,快馬加鞭,趕往下一驛站。
官方的急件,有時慢馬行十天的路程,兩天就送到了,效率還是很快的!
當然啦,這隻限於官方加急快遞。例如發生軍情等等才可以用到。這些都是有明確的規定的。
這時,我把懷中的那本張來儀的《靜居集》拿了出來,找出那張紙條給老道長看。
老道長拿著紙條,認真地讀了,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