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渠先生不姓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震山現在每天除了訓練,就沉浸在回想中,他要努力回想起提煉生鐵的方法。
自那日看過匠戶們將生鐵變成熟鐵的過程後,他就知道這熟鐵也不堪大用,不論是做盔甲,還是鳥銃,都不合格。
做盔甲不夠堅硬,做鳥銃打不了幾回,所以就乾脆停了匠戶們手上的活計,讓他們想些改進的方法。
一日,張震山路過鍊鐵的爐子,偶然發現這爐子怎麼這般矮小,他記憶中不都得是又高又大的的爐子麼?
便叫來了匠戶打聽起來,這一問張震山便知道了現在的問題所在。
鍊鐵顧名思義就是把裡面的碳含量降低,達到某一程度,從而變成鋼。具體的內容張震山肯定記不住,不過去碳化多少還是懂點的。
無非就是加熱,加高溫度的加熱。現在煉出來的鐵不夠堅硬,就說明裡面的碳含量過高。
那就想辦法增加溫度就好。張震山和匠戶們七嘴八舌的研究,決定把鍊鐵爐加高,而且在進氣口那裡增加了一個鼓風的裝置,在鍊鐵爐中增加一個蓄熱室,從而使爐溫能達到更高的水平。
然後在加入生鐵的過程中再加入一些石灰石,配比就需要後面匠戶們自己試驗了。
張震山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鍊鐵爐一定要修造的結實,每煉出一爐就必須停下來檢查爐壁,看是非有裂痕。
這可不是現代那些耐熱材料,要是炸了,周圍的匠戶多半是沒命的。
接下來就交給匠戶們嘗試了,以現在這個爐子來說,一天能煉一爐就好。
其他時間都讓爐子冷卻下來,也好檢查爐壁,確定安全。
但匠戶們為了不耽誤生產,在旁邊還是又起了一爐,當做備用。
以現在鍊鐵爐的大小來說,基本上一爐就消耗千斤生鐵,能出七百斤左右提純過後的生鐵,近似於鋼了。不過大家都習慣稱它為半熟鐵。
(這裡簡單說一下古代打造鐵器所用的材料。這麼多明末小說也沒看到過一個比較透徹的。
開採出來的鐵礦石,經過煉製就是市面上買賣的生鐵,不過他們煉製的很粗糙,基本相當於沒怎麼提煉過。
而打造火器或是盔甲,就需要把生鐵經過反覆錘鍊,加熱,鍛造,變成熟鐵。熟鐵效用更好,可鍛造,延伸性好。
而很多書中說的精鐵其實就是熟鐵中的最優版,他還是熟鐵的範疇。
而我們現在所用的鋼,含碳量是介乎於生鐵和熟鐵之間,只是加入了各種合金材料,導致效能更優越。
但古代是鍛造不出來的,工藝不允許。
此書中先經過小高爐鍛造,提純了生鐵的含碳量,但他終究還是生鐵,只是最佳化了一下效能。
再經過匠戶們的打造,半熟鐵變成熟鐵,效能就直逼熟鐵中的精鐵。
古代最優的精鐵打造比例大概是十斤生鐵變成一斤精鐵。
而經過小高爐鍛燒,在經過匠戶們打造,出來的比例在一點四比一,十分接近精鐵的比例了,所以效果好。
這裡再多說一句,有人說生鐵直接鍛造成熟鐵不就行了,讓匠戶們一直捶打鍛造下去,這的確可行。
不過那隻適用於打造一把寶劍精品,匠戶費盡全部心血鋪在上面。
一般來說生鐵經過匠戶鍛造,變成熟鐵出產率在五比一左右,這也是普遍的出產率,再高就需要付出指數級的努力和汗水。
這也是那些小說中經常抄錄的四十斤生鐵,出產七八斤熟鐵的原因。
而打造制式裝備要是的效率,所以不能在匠戶鍛造的出產率上提要求,那浪費時間,效率也不高,所以才用到小高爐鍊鐵法,先簡單提純一下,再讓匠戶們打造,那質量自然優越。)
這回有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