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天下形勢 (第1/2頁)
小白閒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李自成勢力開始征討陝甘寧地區以來,直到明順簽訂乙亥條約止,不僅李自成所在的陝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境內的官軍、起義軍和東北的後金都沒有閒著,端是熱鬧非凡。
先說農民軍和大明官軍的戰鬥。
自從王自用、高迎祥在山西稱王之後,晉南四十餘縣被倆人瓜分,經過一番清洗之後,也開始治官安民,同時還不斷的有各地起義的百姓和流寇投靠到了倆人賬下,倆人的實力都在迅速的膨脹,聯軍的兵馬加起來已經有三十萬了;
雖然還是以王自用為首,但是兩人之間的實力正在一點點的拉平,王自用底盤和兵馬最多,有三十餘縣、將近二十萬的兵馬,但是他直接面對的洪承疇、盧象升和左良玉的大明軍隊,戰鬥時常發生,壓力也最大。高迎祥則佔著晉中、長治一帶十數縣,也有十來萬兵馬。
若真的論起戰鬥力來還是高迎祥部戰鬥力最強,高迎祥本身就是販馬出身,所以對騎兵尤為重視,他麾下兵馬裡至少有三四萬的騎兵,再加上和李自成的關係,所以高迎祥獲得的援助是最多的,如果說王自用購買裝備是低價,高迎祥購買基本上就是成本價了半賣半送。
所以這兩年來高迎祥的部隊裝備速度非常的快,到崇禎七年底,王自用還有相當之部分士兵還只有號衣的時候,高迎祥每個士兵至少也是半身的棉甲或者鑲鐵布甲。
為了裝備和養活軍隊兩人基本上將晉南地區的地主老財,有錢士紳都抄了一個遍,湊足了大量的金銀寶物,向李自成購買武器和糧食。
這也導致模仿李自成推行土地政策的時候異常的順利,基本上每個窮苦農民和起義軍士兵家屬都能分上好幾畝土地,這也是在朝廷大兵重壓之下起義軍能夠頂住的原因,他們在陝西的百姓中支援率很高,而且獲得土地計程車兵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是無法估量的。
在霍州、沁縣和官軍大戰了幾場之後雙方互有勝負,隨著後金入掠大同,山西官兵北調,明軍才沒有繼續大規模的進攻,而是暫時轉為戰略相持。
而四十來縣的糧食顯然是滿足不了三十來萬大軍的征戰需求的,陝西李自成也在征戰,不可能給他們提供太多的糧草援助,終於在崇禎七年秋收之後,王自用在臨汾召開會議。
最後確定山西南部作為義軍基地,共同組成十五萬聯軍,由王自用統一指揮,出涉縣入直隸河北;
另一路由高迎祥統帥出濟源入河南,解決義軍糧草問題的同時可以分散壓力。
現在的義軍已經和歷史上的完全不一樣了,雖然還是訓練比較缺乏,但是裝備和士氣已經天差地別了,高迎祥和王自用各自帶著六七萬人馬,一進入河北和山西就勢如破竹,接連攻破河南的濟源、沁陽、焦作、博愛、修武;河北的武安、永年沙河、曲周、雞澤等縣,一時間直隸和河南地界上風聲四起,狼煙滾滾。
各省也急忙組織部隊對義軍進行圍剿,戰鬥斷斷續續的一直持續到崇禎八年,雖然遏制住了義軍的攻勢,但是兩省也丟掉了不少的城池,義軍的地盤擴大的將近一倍,極大地程度上緩解了糧食和軍事上的壓力。現在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更大的戰事。
而和義軍大隊分割出去的張獻忠,現在也忽然在湖廣和四川一帶冒了出來,接連攻下了十數縣,在湖廣西部和四川東北部那一帶,站穩了腳跟。
再說朝廷方面。
陝西、山西地界的丟失,對朝廷來說是壞事也是好事,丟掉的地方朝廷不用在進行賑災和三邊軍力的糧餉供應,使得朝廷的財政寬鬆了不少,而且不少朝廷官員的家鄉都在山西和陝西,為了能夠解救自己的家人,這些官員的工作效率無形之中提升了數倍。
使崇禎皇帝一度以為自己的官員們,知恥而後勇,大明中興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