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是不一樣的地方,一樣的地方那就太多了。
這二路拳法卻是新瓶裝老酒,都是早有的拳法了,不過剛剛顯現與世。
在這其中的交流過程中,必然會沾染新舊拳法的特點。日子久了就會引入拳論,揉入骨血。鳳吟早先擔心的是所謂內三家,會合而為一,失了自己。現在看來非但會被新拳法所影響,也會被舊框架所束縛。
實際怎麼用都不為過,但不知道來龍去脈,就不敢說過不過了。此處不是論拳法好壞,是講風格特點。常有這一路拳,走得就是進退連環,但明顯帶有通背的影子,甚至螳螂拳。老劉告訴過鳳吟,早先李老農師爺的通背拳已負盛名,後背戴家心意折服,虔誠求學。自然也是結合了一些特點。老劉教鳳吟時,實際也是連帶通背拳一併教了的,但卻是完全獨立出來的,而且更多的是讓鳳吟自己對比其中類似於不同。就在對比之中,鳳吟現,形意打法與通背外貌有類似之處,追求效果也是相當,甚至理都想通。但若深入進去就會感覺,力特點完全不同,甚至說是有些相悖。而且就進退之法,更是不同。而那種追求貫通,整體,進退週轉的整合,力到稍節的表現,佔中擊遠,側進打閃的一些技擊方式,也很相似。而且通背也有五行拳,為摔、拍、穿、劈、鑽,雖然力不同,但追求類似,也有仿生大形之類。舒展大方,剛柔相濟,閃轉靈活,兩臂如鞭。
但老劉一再告誡,正因為相像,卻更容易混淆,千萬不能不分辨,不然空有打鬥技巧,卻兩下不成。因為根基紮實,周身通透,所以通背形成了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絲,腿似鑽的特點。打法上也是長短兼備,見縫插針。簡單點明就是身子甩著胳膊摔,其他都在這其中變化。
而形意脫胎之後,卻一下是一下,看似簡單直接,毫無互補動作。但用起來又變化萬千,所以很多後學,得了一知半解之後,就認為傳統拳法都是一理想通,就是丹田力,而又將丹田力理解成了身子帶著胳膊甩,身子頂著胳膊釘。所以就容混貫通起來,形成了見手,引手,接手,打手,補手,斷手此類的交戰方式。
形意的打法建立在讀到的根基之上,若無根基,那這些交手法也沒什麼不好,但若無了根基,空有一個架子,也不是形意。而形意的風格卻恰恰是手腳齊到,七星並進。而這個齊到決然不是簡單的手腳配合攻擊,踢打摔打結合,而是必須在動靜瞬間都做到**相照,一動一停一流行,都得合乎法度,所以才出現了形意拳一動俱動,一停俱停這風格特點。
而它是綜合參揉,又摒棄許多之後剩下的精髓,將外在的動作壓縮到了最小。所以他的基本功要求是相當嚴厲的,那些鬆通,整合,都是必然,如果拿出其中任一去加強,附會某類拳法,必然會有偏薄。如果感覺有地方不夠周全,而又引進自認為八方照應的動作,反而分解了原本,稀鬆了原本。
那種變化,是在功底不到情況下,去迎合人體本身的,而拳法所修煉的,卻正是這個看似不能而能的境界,就是人體的改變。
在鳳吟所學的拳法中,只要將動作的幅度做大,就會行雲流水起來,也柔和連貫,只要將蓄分明開來,便很容易出勁力,只要將一動之間的整體拆解開,就會產生很多變化,手法。而原先所練,卻正是前輩將這些擰在一起之後的結果,若因為功夫不到,而不求功夫,將它們硬拆開來,那就不是進步,而是倒退了。
就像那腳踩一線的雞步,不但要腳尖向前踩成一線,更得將身子擰成窄側,不然將身子側成一刃,而頭臉又得向前。如此蹲伏之態,又得鬥頂腳踩,兩臂撐圓,然後還得行走自如。
在此動作中,身子會在一起一落之間產生一個大慣性,接著這兩步變一步將拳打出,如同奔馬,勢必簡捷猛烈。而在行走奔放之間,手腳配合,如蛇撥草,不必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