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秦國,這個位於戰國時代西部邊疆的國家,在初期由於王室宗族勢力的強勢掌控,導致國家治理陷入困境。這些貴族只顧私人利益,不顧國家大局,使得秦國呈現出“內亂頻仍、兵力薄弱且國君威望低落”的衰頹景象,列國諸侯紛紛輕視秦國,甚至視之為蠻夷。然而,在公元前361年,年輕有為的秦孝公繼承王位,年僅21歲卻胸懷壯志,矢志提升秦國實力,使其在諸侯國中崛起。他廣佈詔令,尋求能使秦國強大的奇謀異策,並承諾給予獻策者高位厚祿,乃至封土裂疆的獎賞。
聞此訊息,來自魏國的商鞅(原名公孫鞅,因其出身衛國,又稱衛鞅),帶著深厚的法學修養與改革理想的他決定投奔秦國。早年在魏國時,商鞅受到了丞相公叔痤的器重,但未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公叔痤臨終前曾向魏惠王極力舉薦商鞅接任丞相,甚至建議若不能用則應殺之,以防他為他國效力。然而魏惠王並未採納公叔痤的意見,既未啟用商鞅,也未對其下手。
商鞅在秦國得到了秦孝公寵臣景監的推薦,連續三次面見秦孝公,分別闡述了帝道、王道和霸道的不同治國理念,最終以霸道之策深深打動了秦孝公。隨後,商鞅提出了一系列變革措施,包括廢除井田制度、重視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獎勵軍功、統一全國度量衡、實施郡縣制等,以此推動秦國走向富強。
秦孝公深受商鞅改革方案吸引,任命他為左庶長,負責主導變法工作。面對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階層對變法的強烈反對,商鞅堅持“因時立法,因事制禮”的原則,強調法律應當適應時代需求而變通。秦孝公堅定支援商鞅,力排眾議,堅決推進變法。
在正式頒行變法法令之前,為了樹立朝廷信譽,商鞅在咸陽南門策劃了一場“徙木立信”的事件。他設立一根三尺高的木樁,並許諾能將木樁移至北門者可獲重賞,起初無人敢信,直到賞金提高至五十金時,有人嘗試併成功獲得賞賜。這一舉動極大地增強了民眾對政府誠信的信心,為後續變法法令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的內容十分全面,涵蓋了廢除傳統的井田劃分,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提倡農耕抑制商業,獎勵農業生產;統一全國的度量衡標準;創立軍功爵制,按軍功大小授爵;編戶齊民,建立嚴密的戶籍管理制度;取消世襲官職和爵位,鼓勵宗室貴族依據軍功獲取地位;推行縣制,強化中央集權等。
在變法過程中,商鞅公正無私,即便太子觸犯新法,他也敢於對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施以刑罰。這種鐵面無私的做法震動朝野,使得新法得以迅速普及並深入人心。隨著變法的深入,秦國的社會秩序顯著改善,生產力大大提高,軍隊戰鬥力增強,國家實力迅速攀升,逐漸超越其他六國,達到空前鼎盛。
公元前342年,周天子及諸侯紛紛遣使祝賀秦的強大。公元前340年,秦趁魏國在馬陵之戰中失利之際,聯合趙國共同進攻魏國,商鞅親自指揮作戰,成功擊敗魏公子卬率領的魏軍,迫使魏國割讓河西之地求和。魏惠王這才後悔沒有采納公叔痤的建議,早些重用商鞅。此後,商鞅因變法功績卓著以及戰功赫赫,被秦孝公封予商地大片封邑。
然而,商鞅的新法雖然成效顯著,但也因其嚴厲苛刻,尤其是增設連坐制度和殘酷刑罰,嚴重衝擊了舊貴族的利益,加上執法嚴苛,從而積累了大量的怨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太子駟即位,是為秦惠王。失去靠山的商鞅遭遇公子虔等人報復,他們誣陷商鞅謀反,秦惠王下令追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因自己制定的嚴格法規而不被旅店接納,可謂“作繭自縛”。商鞅先是試圖逃往魏國,但因過去恩怨而遭拒絕,只能重返秦國商邑,集結部下,企圖憑藉軍事行動洗脫罪名。然而,秦惠王派遣軍隊征討商鞅,商鞅在鄭國黽池一役戰敗身死,其屍首被送回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