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布衣藏金 (第1/2頁)
上官雪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榮功名昭著,悉天下尚未一統,慮內政須加強固本培元。
恆思民生,欲以富民強國,固國安邦。
李儒進曰:“民以食為天,飢餓難安,先富之,然後國強。不如廣開財路,興修水利,兼於民間藏金,以激之勤勞。”
道榮深以為然,遂頒佈詔書,詔令四方:修建水利,拓土開田,旨在增加農產,益民所需。
茲行計之初,復設“布衣藏金”策,即於民間秘埋金銀珍寶,隱匿之處以謎語示之,以激民間勞作及智慧,尋寶解謎。
此策一出,喧然大波,民間熱議,眾人紛紛投身農耕、工藝之事,不惟勞其體力,亦鍛其智慧。
新渠道,橋下隱謎,新田亦藏機,處處機關,勤者得金。
此等新策,不啻為民間帶來一股探尋之風,掀起一番勞動與智慧之熱潮。
若論其效,數月之後,藏金之效初顯,貧家因得金銀,轉瞬致富,家境大改。
眾人勤勞之心愈烈,對道榮政策之支援與忠誠,亦隨之倍增。
道榮見民富而喜,國庫因稅收之增,亦盈溢不已。
道榮此策,初期效果顯著,民間富裕起來,國力亦因之壯大。
然而,內政雖安,道榮深知天下大勢,未可輕安,故繼續深耕細作,固根本。
待天下之變,以穩如泰山之姿,應之以靜制動。
道榮政事稍定,始復思教育之要。
以為國之強不獨富足而已,亦需民智開展,文化興盛。
故特地關心學校之設立,讓讀寫算術不再為士大夫獨享,而是使庶民亦可得其利。
一日,召李儒議曰:“餘觀今日之成,民富而國強,然僅僅富足尚不能自足,須使民間有文有武,始能長治久安。吾欲廣建學校,免費授課,爾以為何?”
李儒應聲對曰:“陛下聖斷,天下幸甚!文以載道,武以安邦。民若無知,則無以自立於世;國若無文,則無以昭明法理。茲舉實乃長遠之計,深合‘以文化人’之旨。”
遂在京城及四方重鎮,設立學舍,招納賢師,廣招學子,無論貧富,皆得入學。
學校中不單傳授經書,亦有實用之學,如算數、農藝,以及各種手工藝之術。
此外,道榮亦設立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之士,激勵學子勤學力行。
學校建成之後,家家戶戶皆興奮,爭相送子入學。
孩童們或攻書硯,或習算盤,或學習土木之事,京城之內,書聲琅琅,一派勤奮好學之象。
李儒又來奏曰:“才子輩出之地,天下人心向學,習以為常。此實乃治國安邦之基。”
道榮聞之,心中大悅,曰:“好!教育之事,宜日新月異,不斷進取。餘欲此舉更上一層樓,不僅使民識字,更使之能文能武,成一代才俊。”
道榮見民間富且文化盛,商業、手工業亦興旺,思維逐漸轉向更為宏大之計劃。
但內心亦知,強敵環伺,必須深謀遠慮。
於是,密召將軍,設演習,日夜鑽研戰術與武器,強化軍事。
以八千神射、神箭營為骨幹,嚴訓士卒,不斷磨練其技藝與戰鬥力,確保洛陽城可防可攻,固若金湯。
洛陽之治已臻完善,道榮猶不自安,著意加固軍備,以備不虞。
是時,天下尚有散亂諸侯,虎視眈眈,覬覦中原。
道榮深知,一國之安,非但依賴文治,亦需武備。
遂有意加強“八千神射”與“神箭營”,令其成為國之利箭,鎮守四方。
一日,召見大將軍李顯,謀之曰:“吾欲以軍事備戰,固國安邦,爾能有何高見?”
李顯跪奏曰:“陛下英明!臣以為,先須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