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入靜的法門,掌握三種方法就可以了! (第1/2頁)
lz05770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學天下:入靜的法門太多,不知道怎麼選擇?其實掌握三種方法就可以了! 靜功實修中,待用損法以後,念頭已較少。 然後,這樣前念已過之時,使吾之心神意識突然打住,停止於靜止之態,這樣前念已滅,後念不生即得清靜。 然後守此清靜,止於此清靜之地,心中亦微微有絲醉意,感覺五官六識混同一體,自身心神如嬰兒熟睡般恍恍惚惚,這就是“止”法。 但是“止法”不僅僅只用於太和靜功修煉之時,必須把“止”字法應用到生活的極細微處,把“止”訣用得純熟自如。 須知功夫之長進,關鍵就在於修煉者平常日用之際的修心煉性之功夫深淺如何耳! “損止”之法乃有意之法,猶如兩人在吵架難分難解,鬧得不可開交,旁邊添上一個強制勸和止念之人,三人鬧作一團,固能保一時平安,但莫免手段太拙。 二、導忘入靜法 所謂導者,乃順心中念頭起伏自然把這個念頭引向清靜之地,煉功伊始可以想象萬物未出生之前一片虛無,空空洞洞,也可體察身邊各靜止的物體,眼前的空虛,體察觀照這靜默之機。 如此之後,再反觀於自身,使吾之心神與這靜默之機契合,自可獲得內心世界之清涼寧靜。 必須注意的是:此法需要一定悟性,才能掌握好。 因為此法雖是有為,其實無為自然之旨深契其中,只可神悟,貴在有意無意而行之,方能得其機趣。 因為所謂“導”者,並不是又產生一念頭去引導原來之浮思意想,而是那少許念頭順自我起伏之自然而歸入清靜之地。 心中雖能清靜,但終究還有一念,未能忘我,同時,有些初學者也許還有微微雜念。 故必須接著用“忘,就是把這所有之念頭忘得一乾二淨,甚至把這“清靜”之念也忘得一乾二淨,不知己在行動靜坐,如同無心之人。 訣曰:“忘其精相合其細相,忘其微相,合其無相,忘無所忘,寂無所寂,渾然無我,湛然常寂,與道合真”。 雜念來時,用微意收歸於“忘境”之中,一忘,念自無。 此需行者有一定悟性,方可領會,忘者,非枯木頑石之寂靜之忘也,乃是將雜念之境移入更高層次的清靜之靜,忘也含合之意。 即用清靜之境界與雜念相合,然後如火爐雪般化掉所有雜念,如此一合一化一忘,層層遞進,直鑽至無相之相。 後天形色全部忘掉,忘者,乃忘形忘色、忘氣、忘聲、忘相也,合者,合於虛,合於清靜。 忘字還有一層含義,即隨修隨忘,不可執著於眼前之功修,達到這一層次,要打破這一層次,進窺更高層次。 故曰:隨修隨忘,得得失失,皆付之東流,不必去管,自然而然,功修日進。 以上導忘法乃微意之法,貴在有意無意行之,效之損止有意法,較高一籌,譬如是一個強制勸和,一個是用巧妙手段。 三、順其自然入靜法 順之法,乃順其自然也,即雜念來時,任之來,去時,任其去,順其自然不加任何干涉。 也不意守,唯穩坐身形,一動不動,此乃不用任何方法之方法,乃無為有作之法也。 自然而然,各種雜念,皆成“假想、幻境”。 我心自如不動,雜念自然無活動之根本源動力,最後仍歸於自心,其中將猛然一覺,雜念全無,即得清靜。 譬如一池塘水,水面之波乃吾人之念頭,而池水如吾人之心,只要池水安然不動,不另外起波,自然,池塘水面之波因失去其根本推動相助之力,自然也歸於寧靜。 此法只求清靜,不論其它。 須知,靜坐與念頭原是兩回事,念頭並不會影響靜坐,你只要一門心思靜坐,其念頭也會自然歸於無,歸於寧靜。 此法乃無意之法,效之於“導忘”更勝一籌,此法即使無特別功效,但絕不會產生不良後果,人人皆適用。 但也有其缺憾,當惡念產生時,必須用“損止導忘”諸法斷然去之,不可姑息養奸,免得一放縱而礙功修。 還有一缺點就是心神易散失而墜入昏覺,終究一生,毫無所得,故此行此法前,應需睡足後方可做功。 總之,以上之法,各有針對,各有利憋,相比較而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