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楓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連苔蘚都無法回答,那看起來真的是要很久很久很久了。 前面是島上的農場,它橫亙在去資料室的必經之路上。 農場是多層結構,依著地勢而建,略有些高低曲折,它的外壁看起來是某種金屬,但卻輕薄而啞光,顏色很純淨也很漂亮。 這是更快更高更強會,在很早以前挖掘到的遺蹟,並修好了大部分功能。 這還是領路的赫連告訴他的。 莫餘走進去,發現農場裡面正鬱鬱蔥蔥。 裡面長穹頂下面是很多層,每層都種植上了作物,而且每棟長建築裡的每一層,從一頭到另一頭,成熟度都是依次遞增的,明顯實現了流水化種植。 燈光閃爍著詭異的顏色,證明它們的頻率已經調整到了植物最喜歡的範圍,不過這座農場的供能來源很雜,畢竟修復的過程使用了很多野路子。 零散幾位工作人員來回踱步,觀察著作物狀態,而遠處的流水線末端,幾名工人正在機械輔助下,麻利地對作物進行收割。 這些產物將被直接打包,待海船經過時,用優秀的價格批發出去,得到的錢財,則會換成島上缺乏的物資,或者投入到航天事業中去。 莫餘沒費什麼力氣,就找到了資料室。 穿過立體農場裡面的通道,迎面的建築上用大大的花體字寫著“資料室”這個片語,十分醒目。這棟建築的質量,和農場比起來就差很多了,屬於後來的自建房。 “苔蘚,我們是時候大幹一場了。”莫餘意氣風發地說道。 如今目標已經明確,接下來就是尋找足夠的佐證,讓報告的內容更加豐富。 而且找到的資料不止是用來寫報告,也可以用來印證自己的想法,假如自己的判斷有誤,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得到糾正。 ………… 最早的拾荒者們,接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現在這些。所以他們留下的記錄和資料,對於研究過去的人來說,十分珍貴。 不像現在,那時候的拾荒人們,能撿到許多現在完全見不到的東西和記錄。哪怕是現在萬金難求的裝置和機器,那時候也不算罕見。 可惜由於恢復的少,加上拾荒者們普遍學問不高,所以絕大部分地方的儲存條件,也沒有人整理和記錄,於是那些遺物遭受到了再一波的損壞。 只有像這裡的資料室這樣老牌的拾荒者組織,會有意識的儲存一些記錄下來。 資料室裡面記錄的全面,甚至莫餘現在所在的遺物研究學會都比不上。 畢竟歷史要短許多。 這一點,已經足以讓這個航天組織自傲了。 資料室裡面的工作人員,看到莫餘是友鄰組織的人,和其他人一樣高興地稱呼“朋友”,然後大方地敞開了所有資料,任憑他取用。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莫餘就沉浸在了這處資料室裡。 同來的卡門先生之前也表示理解,甚至寬慰他不急慢慢看,反正回去也沒有太多重要事情,然後給他留下了回去的費用,一個人先走了。 這裡不缺糧食和住處,所以莫餘耐心的沉浸了下來。 他甚至在資料室裡找到了一些儲存裝置,可惜裡面的資訊早已經隨著時間被磨滅,而且這裡也沒有能夠讀取其中資料的裝置。 甚至連苔蘚也沒法取出裡面曾經儲存的東西。 畢竟裡面的東西,理論上存不了多少年,如今經過了十倍百倍的時間,分子的熱運動,早已經讓其中的資訊消亡殆盡。 反而是紙質資料更為堅挺。 對於這個等級的文明來說,若想長久儲存資訊,將資料儲存在宏觀物體上更靠譜——比如將字刻在石頭上。 上一代文明的滅亡原因眾說紛紜,拾荒者們並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不過莫餘也不準備探究這個,畢竟他現在的課題,關注的是當下在這個文明。 遠去的記憶或許能夠給報告增色,但當前文明面臨的問題,才是重點。 根據拾荒者們找到的資料,太空垃圾的問題其實在上一代文明末期,就已經成了全民性的問題,甚至給當時的人們造成了巨大困擾。 比雲更厚比海更深的龐大垃圾帶,不僅困住了他們的腳步,更是讓很多空間裝置都不能再執行,很多技術體系都遭到了斷崖般的損害,社會經濟產生了不小倒退。 或許它們滅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