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正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櫟陽位於渭水北岸、關中平原的腹心之地,曾為秦漢故都。
但隨著時過境遷、歷史紛擾,櫟陽故城早已不復存在,甚至“櫟陽”這個名稱本身都消失在西魏的行政劃分中。僅僅只在櫟陽故地北境的荊原上保留了一個櫟陽戍,如今則升格為櫟陽防。
荊原是渭北一道狹長的陂塬丘陵,東西綿延近百里,北依沮水,南望渭水,正是大統九年大閱的地點所在。
自九月開始,諸州軍隊、鄉團便陸續自駐處開拔,向荊原湧來。
李泰自商原出發的時候,已經過了九月中,抵達荊原時已經是九月下旬,距離大閱正式開始已經不剩幾天。
此時的荊原高坡上旌旗招展,來自關西諸州的軍隊們各據一處設立營壘,人喧馬嘶、熱鬧無比。營壘與營壘之間遊騎縱橫,若無通行的印信與手令證明,幾乎寸步難行。
李泰一行二十多人雖不起眼,但在塬上每行一段距離,便要停下來接受盤查。塬上行走大半天的時間,距離高仲密所在的櫟陽防還有將近二十里的路程。
“這些軍卒們是不是故意刁難挑釁?一步三查,難道咱們區區二十幾眾,還能刺殺大行臺不成?”
再經過一處崗哨被盤查一番後,隨行的李雁頭便忍不住吐槽道。
“諸軍新建,令式不通,提高警惕也是理所當然。”
李泰聞言後便笑語道,他見多幾次行伍陣仗,眼力也漸漸的養成,一眼望去大約就能判斷出那些營壘間活動的究竟是新軍還是老卒。
方才行經諸營,或三五百人、或千人上下,但能深合營防法度的不過十之二三。大多數營防都有著不小的問題,或是格局、或是選址。很顯然,這些都是今年邙山之戰後倉促聚就的關中鄉團。
豪強私曲和鄉團武裝雖然存在年久,但大多數都是防護鄉土的性質,長途行軍和野營露宿的經驗並不算多,有所疏漏也在所難免。
這也是大行臺之所以要舉行大閱的原因之一,自大統九年邙山之戰結束後,西魏朝廷幾乎每年都要舉行大閱。
如是數年,才終於將分散在關隴各地這些互不統屬的武裝力量打造成為日後名震天下的府兵強軍。
至於現在,也僅僅只是在人數上草草可觀罷了。單單李泰一路行來,所見荊原上的駐軍便已經有數萬之眾。
講到具體的軍容,李泰都已經懶得再吐槽這一時期的西魏軍隊。
他自己也算親身參與到府兵的建設之中,就連基本的軍糧都需要各自將領們進行自籌,至於其他的甲杖戎服諸類,更加沒有一個統一的配給。
唯一大行臺集中分發的,就是一幅長兩尺的黑布,由中剪裁開,讓兵卒們自己縫在戎衣褶服上的兩肩,便算是制服統一了。兵長們則發給黑漆皮料,用繩縛在前胸後背,瞧著有些滑稽,又有些寒酸。
李泰一行之所以沿路遭受盤查,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這西魏軍隊戎服的統一標誌,只是尋常袴褶,一瞧就是異類。
再次上路,行經兩座山谷,前方又遇到營防盤查,李雁頭還沒來得及吐槽,見到那率隊的兵長頓時一樂:“三箸,原來你們駐防在這裡?”
劉三箸見到郎主一行也頗感驚喜,忙不迭上前將李泰請入營外搭建的涼棚中,又派人入營傳訊。
不旋踵,李去疾便與幾名都督一起行出,先作見禮,然後李去疾便笑語說道:“我部幾日前抵達荊原,今士氣可觀,被華州宇文大都督置防於此。周將軍收招入營商討大閱事宜,不暇來見阿郎。”
所謂的宇文大都督,就是時任華州刺史的宇文導,與時任雍州刺史的侯莫陳崇一起分擔召集諸軍、主持大閱的工作。
聽到他們武鄉郡鄉團居然能受宇文導的賞識,李泰也頗感高興,在涼棚裡飲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