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 閔公元年(2) (第1/3頁)
萬年眉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韓國?趙國?”熊惲狀似無意地重複了一句。
雖是將將至此,但僅這幾句他已明瞭這論及的是何事。無非是他的老鄰居、老對手家的糟心過往。只是這韓國和趙國他確實是第一次聽聞,不過分裂之意如此明顯,並不妨礙他當著眾人裝模作樣一番。
齊侯小白比他先去多年,卻能於此相見,想必晉侯重耳也不會例外。熊惲掃視一週,卻並未看到對自己恩將仇報的故人,只有一個與之相貌略有幾分相似的男人,正陰惻惻地看著他。
熊惲挑眉:“閣下是?”
“晉侯詭諸。”小白先行答道。
沉思了片刻,熊惲終於想起那是重耳之父的名諱,頓感無趣地挪開了目光。他當然聽聞過晉侯詭諸的聲名,然而那尚且與楚國無關。只是如果沒有這位晉侯的努力,重耳本也不會有得位的機會。
他沒有指責對方教子無方已是修養極佳了。
……儘管論起教子無方,他也一般無二。熊惲隱隱嘆息。
【這段看起來好像是晉獻公對太子很好,但其實封賞後有識之士已經看穿了未來的發展。這純屬黃鼠狼給雞拜年啊。】
【士蒍說,太子將要被廢黜,不會成為未來的國君了。將舊都封給太子,又把下軍給他率領,相當於給他卿的爵位。在作為儲君的情況下,卻已經位極人臣,他又怎麼可能得以嗣位呢?】
【所以他覺得,太子與其等到大難臨頭,不如趕緊逃跑吧,不要等待罪責的降臨,做吳太伯不也可以嗎?還能保留自己的部分權勢和聲名。何況諺語也說“只要心中清明,有什麼好擔心無處可去的呢?”上天如果保佑太子善終,一定不會讓您留在晉國吧。】
【士蒍的這段話在《國語·晉語一》也有類似的句子,內容比這段還更豐富一點,具體寫了士蒍勸諫晉獻公,認為儲君為君之二,等待嗣位而不應為官,為官反而是降低地位。這就是剛才說的所謂“位極人臣”的問題所在。】
【晉獻公對此作了一堆冠冕堂皇的回答,這裡就不細說了。其實《晉語一》的語言風格已經比較晚了,這段記載的故事性非常有《史記》的味道,在驪姬之亂這段顯示的尤為明顯。不過話說回來,這段內容《晉世家》反而用的是《左傳》原文。】
【回到士蒍這段話上,什麼叫“為吳太伯”,這當然是有典故的。吳國雖然位於南蠻之地,但吳國卻是姬姓。他們的先祖吳太伯以及他的弟弟仲雍,其實是季歷的弟弟。季歷這個名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耳熟,他是周文王的父親。】
【看名字其實就很明顯,仲雍、季歷,也就是說吳太伯才是長子。根據《吳世家》的記載,這三人都是周太王的兒子,但由於季歷有賢才,又有聖子昌,所以周太王想要立季歷和昌。爹都有這個心思了,太伯和仲雍兩人索性直接跑了。】
【文明發達的地區往往對落後地區是有些鄙夷的,所以這裡寫太伯和仲雍跑去荊蠻之地帶領他們,同時為了向周太王表達誠意還斷髮文
身,用這樣的方式來避讓季歷。最後結果就是季歷即位,後來昌就是文王。】
【而太伯帶領荊蠻也同樣形成了一個聚居點,自號句吳。文明人跑到蠻荒地去傳播文明,荊蠻於是認為他很有仁義,所以有數千家歸附,最終他才被稱作吳太伯。這就是吳國的起源,呃,忽略其中的教化內容,事件過程應該是沒問題的。】
【再說說之所以周太王要立季歷,是因為他有聖子昌。聖子昌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周文王姬昌,不過之前就說過,早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只不過後來混淆了,姬當然是姓。所謂聖子,呃,參考吳國,這種國家起源歷史多少是有傳說成分的。】
【在已知文武二王是周朝最被尊崇的先王的前提下,聖子昌的說法就很容易理解了